五华竹马舞历史悠久。据《五华县志》记载,竹马舞起源于唐代江浙一带,明末清初传入梅州市五华县北部,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五华竹马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原新桥镇(现并入华城),竹马舞代代相传绵延不息,鼎盛时期曾有演出班子22个,遍及每个村寨。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乘改革开放春风,民间传统艺术得以复苏,新桥镇每个村都有一支竹马舞演出队,新一村民间艺人李宗强的家庭竹马舞演出队经常在元宵节期间穿村过寨到周边地区表演。2000年新桥被省文化厅授予“竹马艺术之乡”称号。
竹马舞在清代就已流传。竹马舞,亦称骑竹马,即用竹子扎成半截马头,半截马尾,用白或黄、红、黑、棕等颜色剪成纸絮粘糊,形似马的鬃毛,再由少年儿童系在腰上,两只人脚从马身下露出来,象人骑在马身上一般。
竹马舞通常为四人面对面穿梭,伴以锣鼓响器,四人可分别化妆为八仙、三国或西游记中的人物,或带面具妆扮成钟馗、大头和尚展袖起舞,响器停后,就唱歌。
唱歌的内容多为叙说神话之来,如“正月是新春,王母要做生,佛堂蟠桃会,八仙出洞门。二月是花期,孙猴去偷桃,仙桃未到手,惹的祸不小。三月是清明,听唱吕洞宾,戏了白牡丹,点石要成金。四月麦刁枯,听唱何仙姑,身背捞筲子,舀干洞庭湖。五月端阳末,听唱蓝采和,手提采花篮,踏波去采荷。六月热难熬,听唱张果老,倒骑黑驴子,压断洛阳桥……
竹马舞的演唱通俗生动,跳竹马舞的孩童,一般聪明敏捷,会唱会跳,富有表情,竹马舞的演唱形式由古至今亦发展演变。由二人或四人置身马形之中,人骑马跳舞发展成为人骑在马上的各种形态,时而奔驰飞舞,时而漫步慢行,时而失前蹄人马卧倒在地,然后又奋力挣扎而起,重新奔腾,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也令人神往回味,乐不可支。
"竹马舞"与冀中一带的"跑驴舞"大同小异,队伍有"长蛇开阵"、"龙摆尾"、"跑圆场"、"蝶采花"等十余种。传统的"竹马舞"大多化妆为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或地方戏曲中的角色,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齐全。演员手中的道具,或马鞭,或刀枪剑戟,或棍棒,根据人物身份选定。常看到的剧目有《三打祝家庄》、《昭君出塞》、《状元游街》、《杨八姐游春》、《千里送京娘》等等。表演者通过表情、姿态和唱腔,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只舞不唱的称"跑竹马"、"竹马舞";载歌载舞的称"竹马落子"。元宵节时,夜间表演"竹马舞",在马头和马肚中安放上蜡烛或彩灯,在马脖颈系上五彩串铃,舞起来铃声清脆,灯火辉爆,非常壮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