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富平县手工业多为分散于城乡的私营油坊、醋坊、铁匠铺、木匠铺及砖瓦窑、石灰窑等。仅有一家私营硫化碱厂,且设备简陋,资金、原料、产品、产量极少。
建国初,全县手工行业有25种,758户,从业人员2007人。这些行业仅能生产简陋的小农具、粗糙的生活日用品和小食品等。能称为“工厂”的仅有私营制碱厂一家。1952年,县上对不同行业分别采取扶持发展、维持现状和淘汰转产的办法,使全县手工行业发展为32种、708户,从业人员2149人。手工业总产值321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4%。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对私营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1957年,全县成立手工业合作社28个,合作小组17个,公私合营企业5个;筹建国营企业6个。这时的生产仍以手工操作为主,产品也以小农具、生活日用品为主。但由于生产得到发展,工业总产值达139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5%,比1952年增长4倍多。
1958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全县手工业社(组)内掀起并社(组)转厂高潮。庄里镇、城关镇的手工业社均转为地方国营工业,公私合营企业改为地方国营工业,共计37个社(组)、812人转并为8个国营工厂。并先后建成砖瓦厂、面粉厂、油厂、乳品厂、农机厂、印刷厂、制碱厂、及美原、刘集、流曲机具厂等国营企业。据统计,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3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8个,集体企业7个;职工人数增加到1628人;产品由1957年的438种增加到872种。工业总产值仅实现1034万元,比1957年下降256万元。因土法上马,原料缺乏,设备简陋,技术不过关,亏损较大。致县水泥厂、炼铁厂、造纸厂、纺织厂等企业相继下马,给全县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1962年,党中央颁布《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富平县工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导下进行了整顿,合并了一些企业。原手工业部分划行归队改为集体工业。同时又相继新建和恢复了一批县办集体工业,主要有城关木器厂、火星农具厂(今煤矿机械厂)、南关电器社(今童车厂)、服装鞋帽厂、针织厂、纺织厂、棉绒厂等,工业生产得以稳定。至1965年,全县国营企业12个,集体企业增至20个,工业总产值实现156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58年增长51.4 %,比1949年增长5.2倍,平均年递增率为12.1%。
1966~1978年间,富平县先后建成一批省、地、县属较大型工业企业:陕西省压延设备厂、陕西省手扶拖拉机厂、陕西省钢球厂、陕西省新生水泵厂、陕西省焦化厂、庄里陶瓷厂(后划属铜川市)、县造纸厂、县制药厂、县农机修造二厂、县水泥厂、县水利修造厂、县钢锨厂、县立新煤矿等。原有的手工操作生产方式,逐渐为机械、电器所替代。工业产品门类增多,产品主要有压延设备器件、手扶拖拉机、农用水泵、脱粒机、农用拖车、机制纸、原煤、水泥等。至1978年,富平县全民企业38个,集体企业102个;工业总产值实现1083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9.9%。其中机械工 业总产值6522.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人民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使工业生产逐步走上稳步、健康发展的道路。1981年后,又相继建成具有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县乳品厂、长富电子器件厂等工业企业;乡、镇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198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后,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了关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的方针,促进全县工业生产稳步发展。至1989年,共有全民工业企业36个,集体工业企业38个,乡镇工业企业2975个(包括村办工业企业、城乡联营工业企业、个体工业企业)。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增至10672.6万元,工业品出口创外汇169万美元,较1988年增长160%
http://abc.wm23.com/wang347105820网络营销能力秀
http://weibo.com/3286643813/profile?topnav=1&wvr=5新浪微博http://www.wutongzi.com/kan/shaanxi/weinan_fuping.html我的家乡
http://www.wutongzi.com/index.html梧桐子
http://control.blog.sina.com.cn/blogprofile/index.php新浪博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