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种树企业家破解太行山干旱难题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井陉县

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太行山植树绿化的难题,许多地方,都有着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叹息。在井陉县,一位企业家承包了近千公顷荒山,为了摆脱缺水的困扰,他独辟蹊径,解决了这一难题。
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太行山植树绿化的难题,许多地方,都有着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叹息。
在井陉县,一位企a业家承包了近千公顷荒山,为了摆脱缺水的困扰,他独辟蹊径,用营林路、集雨坑等系列发明,一举改变了太行山种树浇水难的课题。如今,5年间,他已植树6万余棵,成活率达80%以上。

“太行山并不缺水”

阳春三月,正是植树季节,记者来到井陉县秀林山上。秀林山和著名景区苍岩山是一座山脉,苍岩山的顶部,便是秀林山的底部,不过秀林山的区域要比苍岩山大得多,种树的企业家在此承包的荒山就达996公顷,最高处海拔1044.4米,山势多险峻,悬崖处处,峡谷深不见底。因草木未绿,整架大山望去仍是山石嶙峋的荒芜景象,但近处细看,新栽的核桃树成片成行,幼小的观赏性生态树红叶树、松树星星点点,在大山遍地生长。记者在山坡上爬行,细细打量,往年种下的核桃树,已抽枝拔高,生长良好。一旁种树的民工讲,这些小树有三四年的,有一两年的,三四年树龄的去年已经挂果。除了核桃,还有苹果、山楂、梨树等经济果木,红叶树、油松等观赏生态林木,都在春风里静静生长。这片大山的承包者赵思为,五十出头,思维敏捷,热情洋溢,谈起太行山的绿化豪情万丈。“现在我们的树还小,等五年过后,这996公顷的大山就会成为花果山!”记者一个疑问是,这么高的山,这么险的路,水从何来?记者在赵思为的带领下,参观了他的“集雨工程”,沿自开的山路上行,隔一段路,路边便有一大小不等的水池,或方或圆,池中都储存有半池水。“这些水都是去年雨季积攒,大半年过去了,还有这么多,我们一共有三十多个集雨池,栽树、保养树,浇地,足够用了。太行山其实并不缺水,用我这个方法,用现有的营林路搜集雨水,这座山上可以建三百多个集雨池,可以造瀑布,甚至可以发电”。

每年一万四承包费,“大便宜”变成“大难题”

赵思为是邯郸魏县人,早年做过纺织品批发、燃油添加剂等行业,来植树前,他把生意做到了北京,每年有一百多万的进项,过得很富足。但他感觉,自己的人生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在城市里钱好挣,但意义不大。经营环保产品燃油添加剂时,一个环保专家说,如果国人每年每人种五棵树,就能实现碳零排放,这给他震动很大。赵思为的父亲曾是家乡有名的果木把式,魏县的许多梨果品种都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父亲去世的早,他是父亲的遗腹子,成长过程中许多乡亲因为父亲的原因对他很关照、很尊重。于是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也喜欢上了林木,中学毕业后,他回村林业队,大家推选年轻的他当了队长,后来他和省林科院的专家,成功推广了小灌密植技术。再后来,随着农田承包,林业队解散,他出外做生意,但种树,仍是他难以割舍的情节。十几年前,新疆对外招商,植树的政策非常优惠,他一度想放弃生意,远赴新疆,但因故未能成行。到了2005年,有朋友说,河北的井陉县政府正在招商,承包荒山植树的政策非常优惠,有的一座大山每年的承包费只需要几百元,你回来看看。这个消息点亮了赵思为心中多年的种树理想,回来考察,简直不敢相信,秀林山,近千公顷的大山,每年的承包费只要一万四千元,承包期70年。“简直和白给一样!”经过与井陉当地反复协商,2006年,赵思为签订了秀林山承包种树的合同。合同签到手,开工伊始,赵思为发现这个“大便宜”没有自己想象的这么简单,在他洽谈前,已有人知难而返,在其他荒山上,投入巨资宣告失败的屡有耳闻。他曾想拉自己有两三个亿的亲戚一起来开发,亲戚来考察后,摇头退却。没有路,没有电,更重要的是没有种树需要的水。这么大的山,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投进去,根本就看不到痕迹,资金投入是个无底洞,而没有水,这又是个没有希望的无底洞。

“每人每周发一包湿巾”

秀林山跨两镇三村,山上已没有人烟。早年时,有寺院存在,解放后,山民上山开荒种地,并有了散落的小小村落,35年前,其中最大的寺垴村,遭遇山火,山上大部植被烧毁,加上没有电、没有公路、干旱少水,寺垴村整体搬到山下,从此少有人迹。赵思为带着工人上山,第一件事是修建上山栽树的道路,根据卫星云图资料,看山势走向,地面凸凹,确定修路路线,开辟营林路,可以上运树苗、水、肥料,也可以成消防、隔离通道。营林路的修建非常艰苦,挖掘机和推土机一点一点推进,随着营林路的推进,赵思为带领工人随后植树。修路耗费资金巨大,推进1米,就要需要400—800米的油费和工费。比修路更大的困难是水。山上没有水源,没有山泉、水坑,用水只有到山下十来公里处的村民水窖去取,三辆三马车拉了水罐专门取水,取水上山,栽树只能按标准的一半浇坑。山路艰难,加上打水,浇坑,一辆三马车半天只能跑一趟。更大的问题是,山下的山民也缺水,后来个人水窖的水不愿意给,村里好多人也有意见,因为水拉上山了,村里的水源地的水见少了。为了省水,赵思为想尽了办法,开始还用一点水让大家洗脸,洗脸水沉淀了喂狗,后来赵思为索性带头不洗脸,并规定,在山上谁也不准洗脸,每人每周发一小包湿巾,省着用。随着营林路的开掘,不断推进植树的进度,需水量不断加大,山下的水源成了难题。上千万的资金投在山上,有了路,有了电,但没有水,赵思为眼看兵败秀林山。

大雨带来的灵感

正在赵思为为水苦恼的时候,一场大雨不期而至,令他惊讶的一个现象出现了,因为他们修建的营林路,地面比其他地方低,而且平整,营林路成了“泄洪道”,雨水从大山的高处汇集到低处,再流到营林路上,汹涌而下。“太好了,如果用个池子把这些雨水搜集起来?”一个灵感的火花在赵思为脑海里点燃。大雨过后,赵思为就带人实验施工,在营林路的路旁,低洼处,修建几个集雨的水池。再遇下雨,雨水聚集在营林路上急流而下,走到低洼拐弯处,有集雨池在等着它,片刻功夫集雨池就积满了雨水,一个满了,紧接着就流向下一个。真是得来“泉”不费工夫!很简单,太行山植树遭遇的缺水难题解决了。集雨的成功,带给了赵思为一系列的发明:每个集雨池只负责其下面山坡的浇地用水,利用落差,一个注满水的水管联通下来,接上水龙头,就成了自来水。用此方法,还可以越过高山,在中山的集雨池里取水,供低山用,这是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营林路旁的集雨池还可以用通道连接其下面营林路远处的池子,营林路旁的水满了,自动排向远处的池子。有土的地方挖坑,用水泥钢筋浇筑池子,第一年建池子中有教训:用砖砌水泥建构,冬季结冰时都裂了缝。没有土的地方,借助山体,找三面是石头的地方,另一面用钢筋水泥拦一道坝。目前,已使用的30多个集雨池,大的投资几百万,小的投资几万,赵思为计划,下一步工作是将这些集雨池封顶,上面种树,下面管道连接,利用落差、虹吸自动排水,这座大山将因此源泉处处。“我们搜集的这点水,还是自然降水的一小部分,不会影响山下的生态,更重要的是,山上有了水,就能栽树,有了树林就有了涵养水分的能力。”赵思为说,经济帐也好算,比下山用三马子烧柴油取水的单价低得多得多,这是一次投入,永久受益。

“顺势而为”的智慧

赵思为是个爱思考的人,在山上,他琢磨出许多新点子。秋天的时候,山上有红叶树,红叶树的种子都带了飞絮,寒风一刮,沟沟坎坎都是,赵思为带了工人,搜集起来,爬到高处,在风中随手撒去,红叶树的种子就散落到四面八方,来年春天,树芽在各处石头缝里坚强地钻出来。还有油松,35年前着大火时,幸存了西北半山油松,冬天刮西北风时,赵思为带人用棍子敲打油松,西北风携带着被敲落的、轻飘飘的油松种子飞上了人爬不上去的山坡,如飞机撒播一般,如今,许多山上都有了油松的幼苗。山上多野杏树,赵思为有自幼学会的嫁接技术,野杏变成了甜美的品种,有的一棵树可以结好多个品种。“将来发展旅游时,可以请游客采摘,会很有趣。”赵思为说。“一切事喜欢顺势而为”,这是赵思为的方法论,他说,这是大自然带来的智慧,能顺势就能事倍功半。用集雨池破解太行干旱难题是,用风种树是,来承包秀林山也是。赵思为说,当时秀林山没有人包,现在估计每年交100万也包不到。我当时看中的就是,国家会对生态越来越重视,林业、旅游会成为朝阳行业,就想借政策的“势”。我们种下的核桃树,因为都是早熟产品,几年后就可以见效益。收益慢的项目受益时间长,包山种树,经济上来得慢,但日后一定是倒吃甘蔗,越来越甜,而且福泽后代,现在国家已把植树列为公益产业。赵思为现在2800万投到了秀林山上,已经是债台高筑,但他很乐观,最近几年,国家对荒山植树给予的支持越来越大。因为他真投入、真干,成了县里包山的模范,2008、2009两年,县里给他颁发了两万元奖金,2010年,奖金长到了三万,近日,县里计划再为他免费提供6万棵价值90万元的核桃树苗。今年,他的两千亩造林计划列入了政府补贴,占全县指标的十分之一。最近,国家有了林权抵押贴息贷款政策,他的资金困难也有望解决。借着大山、政策的“势”,赵思为种树顺风顺水,几年过去,身体的“三高”不见踪影,大山让他找到了快乐和幸福。他对记者说,我想用我的经验给整个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的植树造林事业一点启发,如果能把我的高峰集雨工程的做法推广,将能彻底解决山区的干旱问题,太行山一片苍翠,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阳光照耀旧时光(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