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邵陵区

家乡区县: 郾城区

召陵区 

       召陵历史悠久,位居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魏国在此建立了召陵邑。2004年9月经国务院、河南省政府批准,设立召陵区,成为中国食品名城、全国卫生城、全国绿化先进城市——漯河市的一个新区。召陵新区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总人口49.7万人,交通四通八达,通讯畅达,能源充足,资源丰富。召陵人杰地灵、文化灿烂。这里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词汇家许慎的故里,他所撰著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汉语大字典。这里名胜古迹丰盛,是旅游观去的好去处。

基本资料:
        召陵区面积与人口 辖区总土地面积为405.38平方公里,辖4个镇(召陵镇、老窝镇、邓襄镇、万金镇)、3个乡(青年乡、姬石乡、翟庄乡)、1个街道办事处(天桥街),208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全区总人口497578人,其中农业人口396265人,非农业人口100847人。 区位交通 召陵区位于漯河市区东半部,京广、沪渝铁路在此交汇,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漯周高速公路、洛界(洛阳~界首)公路横穿东西。京珠高速公路入路口与召陵行政新区区址
召陵区仅数百米之遥。西部紧靠全国一级编组站——漯河火车站,北距郑州国际机场仅90公里。突出的交通优势,为全区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气候与河流 召陵区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4.7℃。日照时数为2181小时。年降水量为786毫米。境内有沙河、黑河、枯河、汾河、汾支等五条大小河流经。沙河属沙颍水系;黑河、枯河、汾河、汾支属汾泉河水系。沙河自发源地鲁山县伏牛山脉石人山下,东流经宝丰、平顶山、叶县至舞阳县章化乡河湾村入漯河境,在漯河市区小宋庄村东澧河汇入,流至辖区老窝镇前李村出漯河境,又东流经商水、周口、项城、沈丘,至安徽上沫河入淮河。在漯河市辖区内全长106.6公里,流域面积19117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召陵的由来,追溯到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在此境内建立了召(zhào)陵邑。“召”:号召,召呼(召唤、召至)。“陵”:大而隆起者(大土山)。“召陵”:取意“号召天下之高地”。秦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召(zhào)陵为县,属陈郡。汉时,召(zhào)陵县改属汝南郡。三国时属魏,仍沿汉制。两晋时,召(zhào)陵县属颍川郡。因避晋太祖文皇帝司马昭之讳,“召(zhào)陵”改为“邵陵”。南北时,“邵”复改为“召”,但仍沿袭晋时发音读 “shào”。南北朝时,南朝宋置颍川郡,召陵以县属之。北魏置颍川郡,仍以县属之。且郡治所在召陵县之奇额城(今漯河市老寨附近)。隋开皇五年(585年),置郾城县,召陵县划入。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道州,恢复召陵县。贞观元年(627年)将召陵划入郾城县,属豫州(后改为蔡州)。明、清时分属时曲、白岗、召陵等保。民国18年(1929年)属东北区。民国29年(1940年)至民国36年(1947)分属康乐、叔重、召陵等乡。1949年设召陵区,1951年元月属第五区,1952年3月改属11区。后经多次调整归划,于1959年置召陵公社,1984年改称为召陵乡,1994年11月撤乡建召陵镇,2004年9月区划调整为召陵区。

行政区划:
      召陵区辖2个街道、4个镇、3个乡:天桥街街道、翟庄街道、召陵镇、邓襄镇、万金镇、老窝镇、后谢乡、姬石乡、青年村乡。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东路。 天桥街街道面积:约3.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2万人代码:411104001位于召陵区西部,管辖范围东起金山路西到京铁路线,北起沙河堤南到湘江路。2006年,辖7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滨河路居委会、铁工房居委会、三五一五居委会、万祥街居委会、爱特居委会、铁新村居委会、漓江路居委会、万庄村。
       翟庄街道面积:13.6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代码:41110400 位于漯河市区东南近郊。2006年,辖2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纺织路居委会、东方居委会、王裴村、柳庄村、翟庄村、大河村、龙塘村、冯庄村、梨园周村、英杨村、范庄村、洼张村,12个自然村。2005年,撤销翟庄乡,设立翟庄街道,辖原翟庄乡行政区域,街道办事处驻中山路与黄河东路交界处。
    召陵镇面积:68.4平方千米人口:7.8万人代码:411104100是召陵区政府所在地。位于漯河市东部,北靠沙河,南临汾河,东邻周口,西接漯河市区。2006年,辖32个村委会:黄庄村、召陵村、林庄村、岗赵村、齐庄村、李村、康刘村、谢庄村、坡李村、拐张村、西皋西村、西皋东村、大徐村、辛庄村、茨张村、张三岗村、归村东村、归村西村、大马村、柿园王村、久寨徐村、前油李村、后油李村、常村、呼雷张村、殷侯村、沟李村、詹庄村、白庄村、李付吴村、卢庄村、郜庄村。
邓襄镇面积:41.2平方千米人口:4.1万人代码:411104101
西临漯河市铁东高新技术开发区,东接万金镇,北靠召陵镇,南临西平县。2006年,辖19个村委会:王庄村、张庄村、庙李村、韩庄村、前安村、后安村、郭庄村、韩店村、皇西村、皇东村、坑韩村、于庄村、李槐庭村、尚庄村、孔营村、沱沟村、圪当张村、洼张村、下坡村。
万金镇面积:74.7平方千米人口:7万人代码:411104102
位于漯河市东南部16千米处,南与上蔡县交界,西南隔洪河与西平县相望。2006年,辖36个村委会:万金村、杨庄村、温王村、魏庄村、贾姚村、袁庄村、大孟村、郭庄村、周庄村、小庄村、柿园张村、俄刘村、小孟村、前崔村、曹楼村、卸载村、大姜村、夏庄村、赤北村、宋庄村、张茂吴村、张庄村、乔庄村、赤南村、徐阁村、李庄村、坡于村、西李村、司庄村、龚堂村、张赵庄村、栗门张村、唐桥村、新庄赵村、万金张村、黄庄村,(50个自然村,297个村民小组)。
老窝镇面积:78.8平方千米人口:6.7万人代码:411104103
位于召陵区东北部,北与西华县,东与商水县毗邻。2006年,辖37个村委会:庙王村、申庄村、穆庄村、果园村、老窝村、楚庄村、新集村、孟湾村、武湾村、前李村、小宋村、下堤于村、郭陈村、二村、拐河村、古桐村、台寺村、胡庄村、柏庄村、二郎村、双杨村、鲍庄村、铁炉村、支毛陈村、寇营村、老许村、千刘村、军李村、三村、红石桥村、化庄村、大郭村、河状村、宋庄村、下堤刘村、杨庄村、朱王庄村,(64个自然村)。镇政府所在地古名“马洼”,是传说王莽撵到刘秀途中的歇马处。
后谢乡代码:411104201
2006年,辖4个居委会、26个村委会:解放南路居委会、卢庄居委会、王庄居委会、湘江路居委会、清明李村、娄庄村、前谢村、曹店村、小寨杨村、邓店村、河东王村、应庄村、靳庄村、后谢村、谷多刘村、孙店村、河西张村、白坡村、方庄村、铁炉村、辛庄村、席郭村、吕仓村、牛赵村、西坡李村、谢庄村、伊庄村、后乡村、黄岗村、金盆赵村。
召陵区
召陵区
姬石乡人口:34550人代码:411104202
毗邻漯河市区。1992年建乡。2006年,辖19个村委会:姬石村、大闫村、高庄村、范寨村、庙陈村、杏树王村、黄集村、陈庄村、大周村、罗庄村、肖王村、小潭村、康洼村、桂王村、付庄村、韩庄村、宋砦村、胡桥村、武庄村,(35个自然村)。 青年村乡人口:5.8万人代码:411104203
位于漯河市最东部。2006年,辖32个村委会:青年村、回北村、侯庄村、和庄村、小杨村、后谢村、冷饭村、纺车刘村、葛胡村、前谢村、朱庄村、胡老村、回南村、庙王村、小徐村、三朱村、周陈村、中杨村、庞墩村、大杨村、枯河村、周韩村、河崔村、井庄村、海子王村、河李村、裴王村、张庄村、砖桥村、段庄村、双庙郭村、田庄村,(43个自然村,242个村民组)。
解放前,属西华所辖,称砖桥区。解放初,划归商水称第四区,后又划归郾城称第八区。1958年定名为砖桥公社(砖桥村,古称“太和镇”)。1981年乡政府搬至青年村,更名为青年村乡。辛亥革命元老、著名乡村教育家--望拱壁先生,倾其家资在家乡孝武营创办了“青年公学”,遂更名为青年村,
历史名人
       召陵历史上人才辈出,均以其独特贡献垂耀青史,尤以许慎最为著名。许慎(公元54年—149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万岁里人(今姬石乡许庄),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词汇学家。其著作<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首创部首、分析字形、考究古音、总汇古义的汉语字典。许慎一生,除著有《说文》外,还著有《孝经孔氏古文说》、《五经异义》、《淮南子注》、《汉书注》、《六韬注》、《五经通义》等。但他花费的心血以《说文》为最多。从他开始撰写《说文》到完成初稿,费时16年,从初稿到修改定稿又费时22年,前后共费时38年。

历史景观
      邓湖莲歌。春秋时期,邓侯受封于邓襄,故名邓襄寨。现为召陵区邓襄镇政府所在地。古时候,在邓襄寨东北隅有一天然湖泊,称名邓湖。湖中有一高台,台上建佛寺一座,传说为邓侯闲时常游玩之处。当时湖岸垂柳成行,湖内莲藕丛生。每逢盛夏,柳挂拂水,鱼鸭嬉戏。更为奇妙的是,满湖的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互相碰撞,竟能发出叮叮咚咚优美动听的音乐,邓湖莲歌便由此得名,且声名逐年远扬,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观水听歌,乐而忘返。相传在万历年间有一个叫张小湖的纨绔子弟,一天泛舟湖上,游玩取乐,因当时无风,听不得莲歌,便拿元宝投击水鸭,惊得水鸭乱飞,撞得莲荷一片声响,却听不到那自然的音乐,惹得游人一片嘲骂。明代诗人杨祥云曾题诗云:石乱云涤不记年,谁将精舍建台巅,邓侯歌舞无从问,池内香分茂叔莲。 召陵雪霁。召陵岗南北宽约五公里,东西长约六公里,最高处高于附近低洼村庄约二十米,其地理形貌为豫中东平原罕见。众所周知,雪乃冬天阴雨天天降之物,而召陵雪霁却是夏夜晴空降雪,故此奇名。相传东汉年间,一召陵人夏夜黎明之时外出解溲,忽见天上皓月当空却银花纷降,地上远近一片洁白,一场大雪正纷纷扬扬漫撒在召陵大地,且地上已积雪盈天,树上枝条白花朵朵,银鞭串串,不时还有几条家狗在雪中嬉戏追逐,时隐时现。此人惊奇,随近前用手触雪,可仔细一看,地上、树上哪儿有雪的影儿。天明此人奔走相告,左邻右舍人人称奇,皆曰遇“仙景”也。据郾城县志载:宋高宗时,岳飞抗金抵郾曾驻扎召陵。一天夏夜黎明时分,有哨兵突然发现召陵四周白雪茫茫,一片银装素裹世界,不觉大惊而吼起来,众军士被惊醒,出外四顾也不由惊叫不已。岳飞出来仔细查看一番,后向众军士解释说:“此乃天地氤氲之气相结合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此为虚景,勿须大惊小怪。”众军士方才放心,且均为目睹此盛景引为终身快事。明代文人谢公翼曾作诗论之:“参差壁垒列荒郊,残雪阴云挂树梢,千载共言齐小白,无人还与问包茅”。

       


daring阿甘(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