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北师大百年校庆,教育学院拟出版一本学者传记,我有幸参加了其中的部分编写工作--为黄济先生写一个生平小传。先生大名早已耳熟能详,在师大教育系的学习过程中,常听师长及学友谈及先生,每每赞誉不已。这次能有机会和先生交流,实乃一件幸事。庆幸之余,我也暗自担心,深恐自己力有不逮,不能很好的记述先生的生平。
访谈是在黄老的家中进行的。先生年事已高,但矍铄依然,言谈举止,儒雅有度,尽现学者风范。起初我还心存敬畏,但先生言语慈祥亲切,我便亲近不少。在我来之前,先生已经准备好了详尽的访谈提纲,而我作为采访者,却空手而至,实在汗颜。于此小事,可窥先生严谨之风。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和先生一起走进了他那丰富的人生,听先生谈他的成长、他的事业、他的信念,还有他的学识。随着对先生的了解不断加深,我对先生愈加景仰,先生之风节、学识、为人,不愧为后世之范。
一、 简介
黄济,原名于鸿德,1921年7月20日生,山东即墨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科学分支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著作有:《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哲学通论》等;主编有:《中师教育学》(与顾明远教授共任主编)、《现代教育论》(与王策三教授共任主编)、《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当代教师百科》等;发表有关教育学的论文多篇(见论文集《雪泥鸿爪》),其主要著作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部市级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图书奖。
二、 黄济的小故事
(1) 走一条别样的路
据黄老自述,他出生于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家庭。为什么这样说呢?半封建就不用说了,之所以说半资本主义,是因为黄老的二祖父在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起的一战期间从商,家境殷实。黄老兄弟二人,他居长。四岁多丧母,七岁多丧父,自幼由祖母、二祖父、二祖母和二叔姑母养大。黄老自幼看不惯封建家庭的作风,所以在初中毕业任两年小学教员之后,就从家中跑到皖北地区。黄老说自己是家庭的叛逆者,一点都不假。
黄老七岁入私塾读书,攻读四书、五经,还读了一些子、集和历史书籍,在古文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旧思想的熏陶。十五岁转入县考院小学五年级学习,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教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小学毕业。1938年家乡沦陷,借债去青岛私立礼贤中学读初中。1941年初中毕业,为维持家庭生活,返回家乡任小学教师。1943年离开沦陷区去国民党统治区皖北,在安徽临泉山东临时中学读高中,高中毕业又值全校号召青年从军,1945年6月,与山东临中同学百余人一起参军入伍。在国民党统治区,亲眼目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抗日战争后复员,抱着“教育救国”、“教育清高”的幻想,入北平师范学院(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在大学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中,逐步接受革命思想的影响。1948年7月,由地下党组织介绍去华北解放区,入华北大学一部和二部教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作教育工作。华北大学改为中国人民大学后,又在该校任教员。195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转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至今。
从上述的简历中可以看到,黄老所受的教育和所走的道路是复杂曲折的。在所受的教育上,从封建私塾到资产阶级的“洋学堂”,再到革命根据地的无产阶级大学;经史子集读过一些,声光化电也学过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理论也粗有基础。封建的东西有之,资产阶级的东西有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亦有之,如何以后者批判前者,从旧我到新我,是经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的。从所走的道路看,在抗日战争期间,从沦陷区往国民党统治区跑;在解放战争期间,又从国民党统治区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跑。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知识青年从彷徨到追求,寻求走一条别样道路和理想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
用黄老自己写的一首七律诗的前四句来说,就是“教园耕耘几十春,喜看桃李已成林,一生两投任评说,三校执鞭务淳真。”
(2) 雪泥鸿爪
黄老把自己的文集称作《雪泥鸿爪》,意即这些文章如同雪泥鸿爪一样,当春暖花开之后,将会化作一团泥水,一部分被蒸发升入空中,但大部分还是作为泥水而渗入大地。如果这团饱含鸿爪印记的泥水能对春苗起点滋润作用,就是黄老最大的愿望和快慰了。
1、孜孜以求
黄老说,自己的学历并不高,大学都没有读完,如果说今天略有成就的话,除了组织上的培养,就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虚心好学了。黄老始终相信“勤能补拙”,所以总是虚心好学,孜孜以求,以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这样日积月累,也会学有所得。比如,黄老在听每一次报告和参加任何一次讨论会时,总是虚心听讲,认真思考,用他人所讲来对照自己的认识,哪些是自己没有学到和想到的,哪些是和自己原有的认识有差异的,这样就可以择善而从,以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或由疑而思,以鉴别其正误,必要时还写出简要的心得体会,作为资料的积累。黄老主张学习要作到“四勤”:勤学、勤思、勤问、勤写。只有虚怀若谷,锲而不舍,才能纳细流而成江河。黄老的书房里放置了很多的工具书,什么《辞海》、《辞源》、《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等,遇到疑难就立即查询,直到问题解决。
2、以马克思的方法论作为学术思想的基础
黄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中庸,也不是折中主义。它是一种实事求是地从时间、地点、条件来分析事物发生、发展的方法论。黄老指出,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两种偏激的思想倾向:一是相对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世上无绝对的东西;二是自然主义,即把人自然化,分析人性总是从自然中找根据。黄老是不赞同这两种“主义”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承认相对论,承认事物有相对的一面,但反对相对主义。因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事物有绝对的真理性。黄老说,如果将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条件等一系列背景考虑进去,我们的分析就不会中庸了;同时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去分析事物,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对确定的结论。黄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从相对里找到绝对,从绝对里看到相对,要运用历史的、唯物的、辨证的方法去看待万事万物。关于自然主义,黄老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承认人有自然性,比如人的机体、人的大脑、人的潜能等,都是先天就有的自然存在。但人最重要的是他的社会性,因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即使象善良、合群这些看起来象先天就具有的品质,黄老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些品质是一种“社会性遗传”,即他们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黄老认为研究人的自然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凡事都从自然中找根据,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要谨防这种简单化的自然倾向。
3、不随波逐流,不“卖论取官”
黄老是一个有见地的学者,绝不盲从,不抄袭别人的东西,对别人的观点、理论,他会借鉴、会研究,但一旦发现问题,他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用黄老自己的话说:“文求出己莫效颦”。同时,黄老更不会“卖论取官”,以此谋取名利,迎合潮流。他说:“要保持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节操。”这就是一个学者的为学之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