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入轨与出轨的并列
从气势恢宏的南门进城,在城墙下左右分立的两块牌坊后面,是布局结构基本相同的两条仿古建筑街道,如果不进去看看,只道是中国建筑对称美的体现,但是在形式背后,这两条街繁荣的内容和时间截然不同。
书院门是西安老城墙下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指的是从碑林道关中书院门口的一条步行街。这条街的形成起初是一些人拿了宣纸,到碑林里面拓片来卖。生意还很红火,于是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这么一条街,搁在古代,也算是一个“雅集”吧。后来西安市政府把这条街索性改造成了一条古文化街。从南大街走到这条街上,喧闹市声瞬时消散。路两边,高大的槐树后面,红漆格子门半开着,大大小小的湖笔从门檐上面垂下来。青石板的路面紧贴着鞋底,松动的地方发出清脆的乌乌声。泼墨山水挂在城墙的青砖墙上,有斑驳阳光与温柔清风的一同爱抚。湖笔端砚,名人字画,古籍方印,历历在目。
店铺很多,买卖的声音很少。店铺里面的老板大都袖着手坐在屋子里面,街边的小摊贩也少有吆喝,买不买全凭人兴趣。这种愿者上钩的商业模式,多少让人有些期待,在街边一间不起眼的院落就可能藏着一位高人。“秦人画室”就是这样不起眼地精彩于街边小院,里边有一位。
国画家“猫王”,关于西安的惊艳,他是这样说的:西安这么多书画家,和这座城市有关系吗?肯定有影响。本身西安是一个文化古都,它文化底蕴很深。再就是你到其它地方去,你要看到有些书画作品,甚至要拜老师,难度都比较大一些。西安本身是文人集聚的地方,人比较多,交流起来比较容易。
在书院门对面的这条巷子,挂在西安白领嘴皮子上的时间和它的历史一样长,成为寒暄的招牌语,叫做德福巷。这条充满着小资情调的街道,不到200米长,挨挤着大大小小的咖啡屋、酒吧、茶馆,名字都起得很雅皮,很有小情调。来这里的大部分都是有点钱的白领阶层,街上靠路边停着很多车,开进,又开出,爵士音中,留给这里真真假假的忧伤和快乐。
德福巷的房子都很老,有的还是仿古的青砖建筑,但他们的门脸都很洋派,就好像是一个穿着西装的兵马俑。不过它只在夜晚盛开,其时门脸模糊,传统早就被摒弃在暗的夜色里,于是,可以看到书院路和福德巷就像两条并行的铁轨,两种生活并不相交。那边白日里热闹,那是常态的西安,这里却只在夜晚繁华,是出轨的西安。
对此,萧云儒很平和:南城门进去以后,两边两个巷子,一个是传统的,一个是现代的,两代人的需求在这得到了满足、得到平衡,也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新一代的西安风气,就在城门楼子底下开始诞生。而且两个视觉看来是:一个是现代视觉,它可能是批判的眼光,什么时候把这城墙拆了,路就长了;一个视觉是老先生在这儿写字、画画,来谈谈城墙。
西安在此不再仅仅轨道边缘化生存,干净利落地要么出轨,要么入轨,两列铁轨,并行不悖。冰与火,传统与时尚,奇妙地相辅相成,或许,也给这个古老的困惑城市指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