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位于海河中下游平原腹地,大部为永定河冲积平原。今天的霸州辖境,基本涵盖了历史上益津和信安两个县的地域范围,霸州前身依次为益津关、永清县(宋辖)、益津县,信安前身依次为淤口关、破虏军、,信安军。其中益津关、淤口关与雄县瓦桥关并称“河北三关”。其功能特点在北宋时期以防御为主,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作为关隘和驿站,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在全国居突出地位。
沧海桑田的变迁与霸州陆地的形成
远古时代,华北平原是一个巨大的海湾,泰山与太行山像一对久别的恋人,隔水相望。从山西高原流出的永定河,滹沱河,漳河等河流脱离山地后形成众多的冲积扇,不断向东堆积延伸;当黄河离开山地,向东受到泰山等山地丘陵阻挡,流向东北的时候,黄河三角洲迅速向东北伸展,与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冲积扇渐次相接,互相叠压,形成流入渤海的海河水系。霸州地界位于永定河冲积扇的前端,又当黄河堆积带的北缘,大清河以北主要是永定河冲积平原,大清河以南至沧州、青县一带,主要是滹沱河、滏阳河、大清河部分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属于积淀带。
北宋时期,霸州以南,是一带状的湖泊洼地,即白洋淀至文安洼凹陷地带,北宋初年,为防止契丹骑兵南下,将南面的滱水(唐河),滹沱河等大小河流引入这一洼地,形成了西起保定,东近渤海的屈曲900华里的瀦泽国防线,称塘泺。霸州北面是宋辽界河,即拒马河下游,也称白沟河,与塘泺相连。此时永定河亦从北面流入界河,界河是指永定河与滹沱河及其大小诸水的一大水系。宋政权南渡之后,界河失去了限制南北的作用,南面的滹沱河等水系逐渐脱离了界河,北面永定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也淤塞界河各段,至明代中期,界河渐渐淤平,拒马河水南移到今大清河。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先后数次对永定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并引永定河水淤平了堂二里以东的三角淀低洼地带,嘉庆朝吴邦庆畿辅水利政策的提出和垦田的实施,使东淀湖群大部淤塞成文安洼。
霸州陆地的形成直接影响了霸州的建置,与之毗邻的安次、固安、文安、大城均建于汉代,霸州建置于五代时期的后周,晚于相邻诸县1000余年。霸州今天的地形是建置后的一千年里,由片状的陆地逐渐连成一体的。
霸州建置前的政治与军事
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土地的拓垦,使河北上源诸水失去植被保护,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流或河湖的交汇处,形成沙洲,渐次淤积成片状的陆地,是三关地形的主要成因。唐五代时期,北方势力(契丹、奚族等)经常选择这一地区南下掳掠,为加强防御,唐朝政权在此设置了“河北三关”。
三关均位于白沟河南岸,分属于“燕云十六州”的涿州、莫州辖境。公元936年,后晋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使北方民族势力迅速南下,一直深入到今天的河间、献县一带。
五代时期,华北平原地区不断遭受契丹侵扰,契丹骑兵所过之处,焚掠一空,“民物殆尽”;中原地区,政权频繁更替,武夫擅权,战乱频仍;求安定,求统一,是民心所向,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胸怀大志,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两代君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图收拾中国北方的残破局面。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四月,世宗柴荣北伐契丹,由沧州顺水北行,先降乾宁军(今青县),后至独流口而西,“以数千之师伐辽,兵不血刃而取益津关”。当世宗柴荣正欲乘胜进取幽州,先头部队已攻入易州、固安时,忽然患病,不得不班师回开封。
五代后期,尤其是后晋以后,政治、军事形势的急骤变化,地理条件的成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既为霸州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也使霸州的建立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建立州城,以强化防御,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战果;另一方面,对收复的州县,需要行政制度上的健全与统辖,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强化防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