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四年(1906年)改三江书院为三江学校,民国六年(1917年)因学生人数增多,在原三江初级小学的基础上增办为高等小学,命名为“上山十约公立三江高等小学”。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停止高小招生,改名为三江中学,招收四年制的预科生,后接国民政府广东省教育厅令,改为“三·三制”,仍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成为五华县初具规模的中学。到民国十八九年间(1929—1930年)接受县政府的命令,把三江中学改为“县立第三中学”,分春秋两季招生。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增设高中部,开始招收高一新生,三年后过渡成高中三年制完全中学。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接管成立第三中学,正式改名为“安流中学”至今。
三江书院的里程,不但培育了不少鸿儒才子,而且及后的革命足迹从未间断。1910至1911年,古大存在三江高等小学堂读书,与张柳堂之子,同窗好友张子翩结为同年,与附近少年结交朋友。辛亥革命以后,学校掀起剪辫子,破除封建迷信、普及教育、清算神会庙产。打红缨帽(土豪劣绅)等运动。古大存与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入这些运动。1919年,古大存梅州中学毕业,在三江高等小学教了一年书。下半年反帝,反封建,反卖国贼的“五·四’运动波及到五华,三江师生积极投入这一运动。1921年,古大存又在三江中学教了一年书,在三江任教时,常到鹅池塘,梅子坪串门联系群众,并结识了许多青少年朋友,为后来的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923年,中国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农民领导人林甦、李劳工等曾来五华宣传革命,驻宿三江书院。1925年5月,在此成立了中共五华县小组。同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来到五华,总指挥蒋介石、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和廖仲恺、古大存、前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政治顾问鲍罗廷等人驻宿三江中学,部署、指挥东征军全歼军阀陈炯明部队万余人。周恩来召开学生座谈会,传播革命思想,组织五华学生联合会,鼓励学生参加革命,使年青一代受到极大鼓舞。也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古大存返省汇报工作。11月又奉命回五华领导农民运动,为了教育学生和有利工作,兼任三江中学教务长,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冬,中共东江特委在此创办“东江红军军事政治学校”。1948年9月,在此成立中共揭(阳)陆(丰)(五)华边县委。1949年6月,在此成立揭陆华边区人民行政委员会。这些革命足印亦使人仰慕追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