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中秋节习俗

家乡区县: 陕西省宁强县

中秋节是一个极富诗意的佳节。历代文人学士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魄丽诗篇。有的专题咏月,有的讴歌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有的感时伤世而“托月抒情”,诸如“皓月当空宝镜开,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蔡襄)、“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王玉圭)和“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毛泽东)等等。

中秋赏月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虔诚的祭月活动处处可见。这一古风最初也由王宫兴起,历代帝王都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社制,后来逐渐普及民间。每当中秋之夜,农民和小市民总要在院内设案,摆上红枣、核桃、黄梨、白藕和月饼之类,邀明月食果啖饼,天上人间同乐。丰盛的供品实际上是黄金季节的象征。经过了七八个月的耕云播雨,终于盼来了收获的日子。所以,《诗经•七月》中有“八月其获”的记载,可见农民称中秋月为收获月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传说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用月饼夹纸条,约定八月十五日造反。从祭月陈列的各种供品看,它们的特点共同体现了一个“圆”字,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按照古俗,这一晚住娘家的媳妇,浪迹天涯的游子,必须回家与亲人们团聚。如果“月圆人不圆”,那是最痛苦的事。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以及“今晚窗前月,闺中只独看”(杜甫)这类诗作,都通过望月这一特定情景,真实而委婉地抒发了身在异乡、怀念亲友的情思。

宁强羌族后裔重阳节

为什么把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叫“重阳”呢?上古时候的人常用“阴阳”来解释宇宙间各种自然现象。《易经》中以“阳爻为九,规定“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阳相迭,故名“重阳”。

重阳节的民俗虽然各地不尽相同,但登高、插茱萸、饮菊酒、吃菊糕普遍相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跟随得道成仙的费长房学道,主要想掌握阴阳八卦。一天,费道人告诉桓景“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祸”。桓景惊问:“如何才能禳避”?费道人说“初九为家人各缝绛色布袋,插进茱萸缠臂上,登高处饮菊酒消之。”桓景按此法行动,到初九这天的傍晚回家,果然“鸡犬牛羊一时暴死”,但全家老小都幸免了。从那以后。每当九月初九来临,不论朝延、官府还是民间,都要求全民插茱萸和饮菊花酒。重阳节就这样形成了。此后,许多地方志中也相继出现了大体相同的记载。如《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西京杂记》里说,汉武帝时,人们就认为“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酒,令人长寿。”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把重阳登高的活动同除邪消灾、延年益寿联在一起了。所以不少文人学士对这一习俗赋诗讴歌。王维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了在重阳避邪中怀念故乡和亲属的真挚情感。崔曙的“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和郭振元的“辟邪茱萸囊。延年菊花酒”等句,都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的倾心向往。

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重阳节的活动逐步增进一些新的内容。《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都城开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插菊花,用面粉蒸菊糕,还嵌以石榴子、板栗子、银杏和松子仁,相互赠送,谓之药糕,普治百病。《帝京景物略》记载,在明代都城北京,市民在面饼上星星点点地撒上大枣、黄栗,做成“花花糕”,于这一天接回出嫁女儿同食,所以九月九日也称“女儿节”。

素颜12(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