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孙秀文作为自治区的唯一一位代表参加了在瑞典举行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项目,独立完成了《培养师资队伍,优化生态环境教育》的科研课题,被评为优秀科研课题。并把研究成果用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全校形成了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良好校风。她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首批学术带头人,主持并完成了《高中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运用网络作文教学提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作文三步教学法》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课题。在此基础上,她又把握时机,适时引导,把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提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理念,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科研目标,使教育科研草根化、本土化,实现了教学效益和效率最大化,学校被评为“自治区教育科研样板校”。通过承担大型科研课题,磨练了队伍,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在呼伦贝尔拿得出、叫得响、过得硬的名师。
孙秀文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专业发展、师德教育纳入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并亲自主持讲座。2012年在呼伦贝尔市全面开展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活动中,孙秀文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了《修炼师德 从容一生》的专题讲座,言近旨远,沁人肺腑,加深了全校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引起了大家对人生真谛的共鸣,坚定了广大教职工教好书、育好人、做好事的信念。她说,多考上几个大学生固然重要,但这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校应该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摇篮,要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坚定不移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教30多年的她,无论是在普通中学还是重点中学做校长,孙秀文一直在追寻一个梦想:办有内涵的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个从学校走出去的孩子,都充满自信、阳光、快乐和爱心,有拼搏向上的激情和创新意识,让校园成为孩子最向往和留恋的家园。让每位教师都充满职业的幸福感,以使命的光荣骄傲一生。
孙秀文豁达开朗,正直善良,坚定执著。学校职工无论谁家有大事小情、谁有大病小灾,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总是像一位热心的大姐伸出援手。为身患重病的英语教师王晓波在北京尽快手术,她打电话向呼伦贝尔市原市长曹征海求助,使王晓波重返讲台,被传为佳话。孙秀文校长以她独特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敬与爱戴。
超前思维 迎接新课改挑战
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采取了“先树理念,确保质量,逐步实践;体育先行,研究探索,积累经验”的策略,不折不扣认真贯彻实施新课改,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广泛好评。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大趋势。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一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开始。就在教育部规划部分省市搞试点阶段,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一班人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已经到来的新课程改革大潮,跟上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于是,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组织各教研室和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目标和任务。2001年,第一批派出的语文、数学等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华北五省课程改革研讨会”回来后,每年都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带学科组长、骨干教师到开展新课改实验区学习考察;组织学科教师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的培训,在校内提前组织开展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全员培训、学科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把新课改的教学观念、方法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鼓励教师撰写新课标论文。
到2009年秋季,在自治区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前,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对新课程已经有了全面扎实的理解和认识,提前做好了准备和铺垫,水到渠成地启动了新课程,各科教学稳步进行。在2009年实施的新课程中,牙克石林业一中率先开设了通用技术课,成立了科技制作小组,按照素质教育目标培养综合能力。2009年以来,学生作品“多功能计算机音频转接电话”、“多功能学生桌”获国家专利;“太阳能节电器”获呼伦贝尔市科技创新二等奖;学生制作的“多功能窗帘”获自治区科技创新二等奖。为了保证效果,保证质量,学校筹集资金60多万元,建设了通用技术课程专用实验室,力争把学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建设成为自治区的样板课程。
2009年秋,学校率先在呼伦贝尔地区开展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的实践。根据现有条件,选择了体操、篮球、游泳、太极拳、排球、体育舞蹈、足球、体育与健康理论、田径、武术10个模块,由学校体育教师自主编写配套教材。教学中,打破常规行政班界限,以模块为中心,实施走班制,每节体育课都有10个班级分别进行不同模块的教学,各模块同时开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模块来学习。敢为天下先的体育模块教学实施后,新颖的授课形式也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学习主动性强了,学习效果提高了,有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从2003年起,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中学生礼仪、太极拳、游泳等课程。并研发了配套的校本教材,纳入了教学计划,构建了考核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2003年,学校率先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校本课程,聘用专职教师,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规划》、《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学校结合高中生的特点需求,编写了《中学生礼仪》校本教材,录制了礼仪电视课的声像光盘,开设了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通过仪表礼仪、形体礼仪、语言礼仪、公共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礼仪常识,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在太极拳教学中,学校选取了42式太极作为基本套路进行教学,并在高端教学中加入太极扇、太极剑、太极棍等内容,提升了学生健身的品位,同时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针对地区冬季严寒室外体育活动受限的实际,学校利用傲森游泳馆紧邻学校的便利条件,把游泳运动开发为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协商把游泳馆作为学校游泳教学训练基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游泳特长。
通过新课程的有计划实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大幅提高,高考成绩捷报频传,尤其是2011年教育教学有了质的飞跃,高考升学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009年以来,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体制,完善措施,狠抓教师“双培养”工作,强化师德和专业化培养,涌现出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地区名师。截至目前,已经有138名青年教师被授予“合格教师”称号,28名青年教师被授予“骨干教师”称号;24名教师分别被授予林区、呼伦贝尔市、自治区“学科带头人”称号。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和论文比赛中屡屡获奖,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名师辈出、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
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启动了“青蓝工程”,确立“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地区名师”分层培养模式。每学期都进行各级各类的专业培训,开展优质课评比、教师基本功大赛、名师示范课、教研成果汇报课、学期论文评比、优秀教案展示等活动,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着力建设高考研究、学科竞赛辅导、班主任培训、学科教师培训4支队伍,一大批教师成为学校和呼伦贝尔市的名师。
他们践行“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新理念,强化教学有效性研究。把培养和发展教师与教育科研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结合,提高素质”的校本研训新路。学校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并荣获优秀课题成果奖,自治区教育科研课题《运用网络作文教学提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优化学科教学法,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作文三步教学法》等也顺利结题。2010年12月承担的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梯队建设研究》正在积极推进。
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微型课题研究”校本课题,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为理念,把教学工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融为一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拓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学术交流的渠道。组织骨干教师赴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还邀请教育研究领域成绩突出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各种专题讲座,与呼伦贝尔学院合作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收到了以科研促发展的良好效果。
学校实行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年级部主任是年级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是学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备课组长是年级学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特别要求教务科、教科研室、年级部、教研组、备课组负责人都要制定听课计划,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每次考试后都及时召开教学工作总结会,全面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
和风细雨润桃李
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把公民道德教育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立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和主线,不断创新德育内容,探索育人新路。把责任教育和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文化引领,实践体验,潜移默化,全员育人”的德育特色。
这所学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活动为载体,立足学校、联系家庭、延伸社会,有计划地开展“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开展了各种主题班会、宿舍评比、爱心教育、演讲、座谈、书画、摄影展,制作格言警句、硬笔书法、古诗进校园、文明用语牌;编印《德育之窗》、《朝气绿野》等报刊;升旗仪式、军训、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大课间阳光体育比赛等各种大型活动,也成为学生德育的重要渠道。
他们把每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定为“校园感恩日”。每年确定一个感恩日主题。通过组织文艺汇演、主题班会、征文、为灾区捐款、义务劳动、写感恩信、学生回家做家务等形式,强化学生对父母、老师、亲人、社会的感激之情。“感恩日”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施恩,学会珍惜,把爱作为动力,树立起责任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每年“感恩日”,老师们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毕业生的祝福,校园“感恩日”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品牌,“懂得感恩”也成为学生的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人生境界,融入到成长过程里。
这所学校建立了五级德育管理网络体系,即管理服务德育网络、行政德育网络、课堂德育网络、党团德育网络、自主教育网络。全员参与德育,共同营造育人环境,形成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氛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01年2011年,获得盟市级以上奖励的德育论文33篇;获得盟市级以上表彰的优秀班主任、教育工作者70多人次。2010年,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同年10月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确立为“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
健全的育人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升华了学生情趣,学生精神面貌健康向上,校风学风纯正,近3年来,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合格率100%;体育健康标准达标率100%��体育课程考核合格率10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