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族戏曲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海南公仔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重点保护名录
海南公仔戏,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汉族戏曲表演艺术品种之一。公仔戏在海南流传四、五百年而不衰,它溶文学、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是汉族艺术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审美、娱乐和社会等价值。为了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及各区文化部门相配合,深入农村,深入社区调查摸底,查访老艺人,向他们了解汉族民间艺术遗产情况,并作了详细的记录。07年共完成了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海口琼剧、海南八音、海南公仔戏、龙塘民间雕刻艺术、冼夫人军坡节、府城换花节、傅道村椰雕)的文本撰写及音像资料录制工作。这七个项目全部被省、市列为保护项目,其中海南琼剧、海南八音、公仔戏、椰雕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重点保护名录。
公仔戏,是汉族传统戏剧类,同属木偶戏,它们融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于一体,是根植于民众之中的汉族民间艺术瑰宝。1930年,人文学者陈铭枢《海南岛志》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出现手托木头班之演出。”公仔戏一般从海南元代出现手托木头戏算起,在海南岛有四五百年了。手托木头戏的表演形式被琼人吸收后,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间器乐曲演化成唱腔,溶入唱腔,溶入琼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演绎历史故事和本地民间故事,使它成为有海南特色的艺术品种,海南民间另命其名为“公仔戏”,以示其与大陆各地的“木偶戏”有别。
公仔戏”就是木偶戏。
琼北一带流行这种戏,它的全部家当,都载在一辆“三脚猫”上。几张长凳,铺上木板就成了台底。在台底上,用木条“斗”成一座小屋样的台架。挂上布景,一个小戏台也就搭成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仔戏也标准化起来了。一个戏班,也只三几个人,奏乐的叫“文牌”。这“牌”何解?它是从曲牌中来的。事补,它分为“文牌”、“武牌”。琴胡是文,锣鼓是武。叫“文牌”是个泛称。公仔戏是木头疙瘩,还需要人操纵。这操纵者就叫“驶公”这易理解,“公”就是公仔。只看这家当,封它个轻骑队的美誉,一点也不过分。
“公仔戏”,有各种角色,文生武生,文旦武旦。一斯文清秀,一浓眉大眼。杂生叫“杂脚”。从口白上又分“杂文”、“脏杂”两类。前者幽默风趣。后者谷气直率。当然,还有员外。这老生吊眉塌鼻大嘴,一看就是个有吃的官相,只怨眉儿落得太沉,小官儿总胀不起来。有这老生就有老妈。她是个翘下巴,故称阿歪妈。老生断小,她愿配对,也算是有福气了,有官家,必有小仆,这小仆叫“隆嘴”。瞧,整天张着嘴巴,像个小窟窿,官人只开个头儿,他还不晓年说什么,就应声“是”了。小角色还不少呢。有个“飞天钻土”家伙,虽说相貌丑陋,但神通广大矣!地上打,他飞天了;天上打,他钻入土了。害得武生一时竟也乱了方寸,大伤脑筋!后生一计,在洞口装个圈套,引诱他钻也来,一勒,就给擒着了。
“哐!哐!哐” 太阳还未能落山,开台锣鼓就敲响了。乡里人总是捺不住那份看戏的急切心情,早早地就演出台前摆好了板凳。占好自己的看戏位子。
“公仔戏”班,还循主人办什么事,就演什么戏,公子“对岁”,是大喜事。就演他金榜题名。紫袍玉带走金阶。开演之前,又先“排八仙”,热闹一番。瞧,李钟表张何蓝吕韩曹,八大仙家,相继登台了。对事主又颂扬,又是祝福。接着,就掷利钱。那是粘着一点红的硬币。一边掷一边唱。“抬一个,身上带”,小孩嘛,“吃饭得三大钵,手长腿长快快长大!”轮到年轻人上了,“生得多歪都变正,恋爱婚事定必成”!哈,趄有趣!学生呢?不急!“中文数理顶呱呱,不上“北大”入“清华”!这八仙,连今之学府也晓得,也够神的了,老人也有份儿。八仙深谙老者心态,就来个许愿:“不泌尿,不臭膻,不吃百岁来问我!”这时,全场都沸腾了。大空纷纷离座,你争我夺,如抢到一个那可真是辛运的事。
看“公仔戏”,实际上是听“戏古”。那些艺人,最善于观察事物。他们熟识民俗熟俚语,唱词口白生动又通俗。“嘴咬一块,碗里一块,箸夹一块,眼看一块。”一个贪吃者,就让他描绘得淋漓尽致。小生遇靓女,看得入学,一时激动,令他“筋都绞卡啦!”这些妙语,委实令人捧腹。他们又是全才,一人驶几个公仔。既唱得嫩。既表得妖治。也表得斯文。单品味这一点,就让奇趣横生。 “突!突!突” 戏班送来了,这是今日的事,过去没“三脚猫”还得叫人抬戏箱。这事说难也不难。派几个娘儿就是,女人比男人爱看戏,一叫,也就乐意去了。
演一本“公仔戏”,只需二三百元,不贵!也因时令而异。正二月,是旺季,价就涨一点。平时一百多元也能请得来。做餐饭,吃个夜宵。戏一演完,“三脚猫”突突突就走。真是花费不多又省事。这样,乡下有什么庆典,都乐于请“公仔戏”班来热闹一番。
看“公仔戏”,实际上是听“戏古”。艺人最善于观察事物。他们不仅熟识民俗俚语,唱词生动通俗,又都是全才,一人可以同时驶几个公仔,表演起来,既可以妖冶,又可以斯文。
“公仔戏”演出内容多种多样,多于生日、结婚、考上大学等喜庆活动。戏班根据不同的喜庆活动演出不同的剧。加上“公仔戏”演出费用较低,所以尤为乡下人民所欢迎。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随着公仔的表演和唱腔唱词的不同,幕后的操纵者常常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有时候会比公仔还要丰富和动人,在幕后或者在戏班排练没有布幔遮掩的时候,你才能看到与木偶融为一体的传神表演。
公仔戏的公仔就是木偶的头部,都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早些时候,公仔头部都比较小,大约30厘米左右,上半身则是用藤条竹篾编织成肩膀,双手也是用木刻而成的,穿上宽大的戏袍遮掩住下半身,然后用靴、鞋代脚,木偶身上插的木棍或藤条放在靴、鞋后面,直插入头部藏于体内,以便操纵者掌握,靴、鞋也可以遮住操纵者的手。到了后来公仔头部和身体内还设有机关,让眼睛能随之转动,嘴巴能够闭合,舌头能够伸缩自如。
偶像有生、旦、净、末、丑、佛祖、女娲、海龙王、圣母、雷公、雷婆、老虎、仙女等20多种。偶像表演程式有手势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跪马、射箭、玩扇花,罢牛耳、打虎架、滚翻,眼睛转动,嘴巴张合、双手抓拿等10多种,根据剧情的需要灵活运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