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罗伯·史密斯说:“在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最值得赞赏的当推客家妇女了。”学者尔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称:“客家妇女是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妇女集中体现了刻苦耐劳、勤俭朴实、坚毅顽强、自力自强、聪明进取等优秀品质与精神,更完整充分典型地塑造出客家人的形象和。(摘自百度百科)
客家妇女心灵手巧,会织布、织毛衣、种田、养家禽、会唱山歌,最厉害的还是会做各种菜肴和小吃,以下的许多小吃都是我妈会做的,也做给家人吃过的:
“油角、散条、煎堆、甜粄”等,都是我们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拜年送礼、回礼的应节食品。
一、 甜粄:糯米粉为主,粘米粉适量,于大盆中加糖(分为黄糖和白糖)揉搓成米团;大铁锅中铺上芭蕉叶,将米团放入蒸至竹筷插入不粘为熟透,然后用刀切成正方形,食时再切成小薄片,可冷食、蒸、油煎、油炸。
以前过年时,亲戚、朋友都会送来好多甜粄,吃不了那么多,又没有冰箱,老妈子就会把甜粄切成长条油炸,像饼干一样香甜酥脆。
二、煎堆:糯米粉为主,粘米粉适量,于大盆中加糖、加热水(分为黄糖和白糖)揉搓成米团;将糯米粉团揉圆,压平,包入炒熟的花生、白糖和芝麻做成的馅,也可以无馅,将粉团在芝麻粒上来回滚动蘸上芝麻;将煎堆放进热油中,边炸边用筷子翻动,使之均匀受热,炸至金黄色时捞起。
三、油角:将面粉加上水和若干个鸡蛋,揉搓至有韧性为止,取出一小团面团,用檊面棒碾轧成薄薄的面皮,用圆型小器皿,在没有专用的包油角器皿以前,我们都是用镀锌铁制的大电筒的两头做“盖”,在面皮上用力一盖,盖成约三四厘米直径的圆面片;把炒熟的花生米碾碎,加入白糖、炒熟的芝麻,再加入椰丝,掺匀作为馅。在圆面片内放进馅包成半月型角子,沿边捏紧并扭上花纹,最后放进油锅里炸成金黄色。
小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是家家户户包油角的“主力军”,同伴的家长们都商量好,今天去谁家做,明天又去谁家做,我们这些“童工”一围一张桌,做完了家长赏吃饭,还带一小包油角回家,为此我还专门写了日志《包油角的童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