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域纺织史上,“唐布”也许是让行唐人最值得骄傲的一张名片。
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前,咱普通老百姓的衣服、铺盖大多都是用棉、麻等原料手工纺织而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相对于“洋布”而言,这种布料线条简单,色彩单调,质感也较为粗糙,民间俗称“老布”、“土布”或“粗布”——“唐布”,指的就是这种质感粗糙的土棉布。
我国种棉业普及发展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末明初,棉花开始在黄淮流域种植推广,《明史·食货志》谓太祖立国之初,即令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又税粮亦准以棉布折米”,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对棉花种植的重视。行唐作为冀棉主产区,被誉为“唐县区中产棉最盛之一县”,“每年输往晋绥两省者,为数甚巨”,充足的原料资源促进了织布业的飞速发展。
行唐的土布织造兴起于元末,至明初时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曾命一位晋籍大臣到行唐修缮清凉寺,大臣见民工们穿着自家土布衣服,在烈日下干活而不流汗,切身感受到行唐土布的优良质地。回朝述职时,他特意为皇后进献了一匹当地的土布,皇后连连称赞大臣忠孝体贴,并专门为皇帝缝制了一件棉布龙袍。皇帝穿后龙颜大悦,因其产于行唐,故赐名为“唐布”,并成为朝中贡品。一时间,唐布名声大噪,畅销不衰。
织造唐布的原料为棉花,其制作程序较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过轧花、弹花、搓絮、纺线、拐线、浆线、落线、经线、印线、掏头、扎柱、上机等大大小小七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织造唐布讲究技巧,经线上浆时,面糊过稠,经线就脆,易断线;面糊过稀,经线就松,也易断线。上经线时用手执线,手要保持平衡,不然牵出的线松紧不一,织布时易被梭子打断。再就是挽绉,绉扣长短需一致,才能使上下经线截然分开,梭子来往畅通无阻。织布时最重要的是手推脚踩,推得重落得慢,布就紧,推得轻落得快,布就稀疏不匀。最后还得修整布,先将布面上的小疙瘩刮掉,再把布密闭于缸中,燃入硫磺,布被熏白后,取出喷浆折叠,放到石上捶扁。如此种种,所织唐布才能变得漂白、平滑而紧密。
在六百多年的岁月长河中,行唐民间织布业异常发达,几乎家家纺线、户户织布。唐布质地优良、滴水不漏,在北方尤其是晋东北、雁北一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商贾贸易十分繁荣,仅行唐城内著名的土棉布店就有六七处。成群结队的马群、骆驼群满载着唐布,沿着清凉寺“皇道”运往其他地区,继而换回茶叶、丝绸、瓷器、酒等物品。据抗战资料记载:1941年,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行唐山区的妇女们昼夜不停地忙碌在织机旁,飞梭连连,机杼声声,一匹匹质地精良、色泽优美的唐布从织机上卸下,踏上外贸的行程。运出去的唐布,换回了抗战困难时期急需的日常用品,换回了老区人民坚持斗争的不竭动力。那时候,只要唐布一到,人们便欣喜若狂、蜂拥而至。唐布不仅是晋绥一带人们的珍爱,更是行唐人为之骄傲的名片和地方特产品牌,一些农家将所藏唐布视为财富,若有女儿出阁,陪嫁唐布越多,越显示娘家的富裕和勤劳。
“唐布”经历了数百年的辉煌繁荣,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受到纺织工业现代化的冲击,迅速走向没落,到现在已基本绝迹,只有极少数家庭还保留着织布工具,作为那个时代的记忆与见证。不过,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环保、自然”成为大众追求的时尚,昔日的老粗布经过现代工艺的革新和改变,色彩更丰富,触感更舒适,已逐渐成为适合现代人群消费需求的新型家纺用品。
怀念“咣当咣当”的织布声,思念外婆纺车前忙碌的背影,那渐行渐远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身边……唐布的第二个春天能否到来、能否重振声誉?我们翘首以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