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话之汉代绿釉陶井(二)

家乡区县: 安徽省颍东区

陶井带有井栏、井架、滑轮等,那是当时先进的汲水设施的再现。随着井的深度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促使提水用具不断有所改进和发展。首先是发明了简单的机械桔槔(俗称“吊杆”),进而有了较先进的辘轳和滑车提水工具。这两种机械装置,大大减轻了从井里汲水的劳动强度。用滑车汲水在汉代已很普遍,许多汉代画像石、砖上都有用滑车汲井水的图像,汉墓中出土的这类陶制水井模型,更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滑车等汲水机械及井的附属设施,弥补了考古发现中汉古井的不足。
商代已有凿井灌田井的发明,是古代社会迈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它大大减少了古代人们对江河的依赖性,为城邑的形成、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周书》说“黄帝穿井”,“尧民凿井而饮”。凿井的历史相当悠久。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汤阴白营遗址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水井,而且井较深,说明当时凿井技术已相当成熟,使用水井当有相当长的历史。《世本》记:“汤旱,伊尹教民田头蓄井以灌田。”这是商代已有凿井灌田的历史记载。经春秋战国至汉代,铁制工具广泛应用,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凿井技术的提高,开凿水井更加普遍了,水井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汉代人崇尚迷信,认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所以死后皆营建冥宅大墓,生活用品大量随葬。由于汉人相信人死后的生活会与在生时一样,为了让死者死后的生活能过得好一点,渐渐出现了模仿人生前所用的日常用品而制作的明器。所谓明器,是指“冥中所用之器也”。明器只供丧葬,不能实用,故又有“人器实,鬼器虚”之言。至于明器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建筑物、交通工具、人型或动物型的公仔、日常用品和有特别意义的摆设。
在汉代考古工作中,中原地区多发现水井及水井模型,而南方及成都、关中地区则多发现水田陂池模型,反映了各地作物种类的不同和种植上的区别。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lulu__0305
我的梧桐子文章:http://www.wutongzi.com/a/120420.html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748412160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48412160

高小露(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