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开始形成圩集,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式成为圩集,取名“流沙圩”,是流沙区最早的雏形。
民国时期的普宁县第二区(又称流沙区)为流沙区最早的区级建制,辖境覆盖今流沙区的中心五街办及大南山镇北部,只有燎原镇属普宁县第一区(即洪阳区),区署驻流沙圩。
1944年12月15日到3月8日,普宁各地先后沦陷。为抗击日军,1945年7月24日,流沙区民主政府成立,是抗日时期中共在潮汕建立的第一个区级民主政府,为潮普惠地区的抗战指挥中心,区政府区委驻平湖。
解放后开始作为县人民政府驻地,并分设流沙市、北沙区和南沙区。1950年5月北沙区、南沙区并为流沙区,又于1957年并入华溪乡。1958年华溪乡和流沙镇合并为流沙人民公社,为流沙区最直接的前身。1961年析为流沙、晖晗、马栅三社,1962年析地设大南山人民公社,1963年撤销晖晗、马栅、流沙再次合并,1966年又析地新置池尾人民公社。流沙区析解为流沙、池尾、大南山等镇。
2000年12月撤流沙镇,整合周边设流沙东、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四个街道办事处, 2002年池尾撤镇设街道办,五街办共同作为流沙中心城区,并将大南山北麓及燎原、云落北、梅塘东纳入规划控制区。
本区由于地处连江拐弯处的淤积冲击平原,城市形态呈组团状,故陆路交通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倍受重视,高速公路(普惠、揭普、普汕等)、铁路及火车站(深厦高速铁路普宁站)、国道、省道等均有分布,公交以及其他客运手段也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
国道324线以南外环的形式从本区过境,省道236、238形成两个环状过境通道。繁华路段有流沙大道(市府西巷口—文竹路口限行以缓解交通压力)、池尾大道(池尾街道中心干道)、普宁大道、广达大道、玉华路、赤华路、文竹路、新光路等。过境高速公路有普惠、揭普、普汕、普揭(普汕、普揭又合称汕揭高速;普惠、揭普为潮惠高速的建成段),在本区有池尾(普惠)、乌石(揭普)、城北(普汕)、白坑湖(普揭)等高速出口,另,呼声较高的还有惠(来)普(宁)高速由于某些原因并未正式提上日程。
深厦高速铁路(在建)普宁站位于普宁大道西1号,与市内“五纵五横”的交通网连接,交通便利。
除以上长途交通外,短程交通也较方便,多家公交运营商与出租车运营公司在本区内经营,但不尽如人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