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太庙位于高城东门文明路,即今冼太公园(原潘州公园)北侧,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嘉靖四十三年和清同治年间先后重修。该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高州城区人民路。据记载,该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在明、清两代曾先后重修。整座庙宇建筑面积达8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红墙绿瓦,斗拱飞檐,运用彩绘、堆塑、雕刻等艺术形式进行装饰,显得精致而华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貌。主体建筑分前殿、中殿、正殿三进。正殿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庙的顶脊有灰塑双龙戏珠等饰物。庙内《冼夫人记》碑、《恭谒冼夫人庙书》碑等碑刻保存完好。
冼太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四年,位于城区人民路,就在声名远播的高州中学附近,向来香火鼎盛。庙体为砖木结构,红墙绿瓦,斗拱飞檐,也有彩绘、堆塑、雕刻,颇具地方特色。另外有《冼夫人记碑》、《恭谒冼夫人庙书》碑等碑刻。
前殿现在已成为信徒购买香纸的小摊。中殿两旁边墙上,保存着完整的碑14方,计10000多字,书法形式有:篆、楷、隶、行、宋等五种。这些碑文如实地记载冼夫人的生平及其历史功绩,既是研究冼夫人的实物资料,又是书法艺术珍品。在众多碑刻中,有一长1.1米、高0.7米的诗碑,刻着清嘉庆年间6属10位官员歌颂冼夫人功绩的诗。
在正殿明间内,雕有冼夫人座像。在冼夫人座像两旁站立的是冼夫人的两个贴身侍卫,一个叫木兰,替冼夫人执掌宝剑;另一个叫曹娥,为冼夫人保管帅印。中间端坐于龙椅的是冼夫人雕像。后面的大像是固定在庙宇殿堂内的;前面的小像是行宫像,即在出巡时,可抬着游行。其中固定在庙宇殿堂内的大像设计得很有科学性。此像在按动机关后,自行站立,自行坐下,自行缩手,方便信徒为她更换衣裳。这种雕像设计,由于难度大,科学性强,因此仅在高州冼太庙内才有这种设计。
庙后殿是冯公庙。冯公即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南朝时任高凉太守,毕生支持冼夫人成就大业,被隋文帝追封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冯公庙内设冯宝夫妇座像,群众称之为和合神。青年男女一旦遇到难解的烦恼事情时,都喜欢到冯冼座像前细语倾诉,以求冯冼的帮助。
冼太夫人是公元六世纪时的岭南百越族女首领,一生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功绩卓著,被周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更被民间尊称为“岭南圣母”,在广东、海南、东南亚等地有广泛影响。后人为纪念冼太夫人而在各地兴建了许多冼太庙,仅在茂名地区就超过200座,高州冼太庙是高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冼太庙。明初,高州府治南迁茂名城(今高州市区)后,冼太庙也隋之南迁,并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于东门之外,称高州冼太庙。新旧世纪之交,中山大学博士生施爱东、蒋明智、徐霄鹰等人,在博士生导师、民俗学家叶春生教授的指导下,曾到高州市调查冼夫人信仰的情况,认为它已超越了一般民间信仰的范畴,表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敬,是一种爱国爱乡、维护民族团结的行为。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能以封建迷信的目光看待高州冼太庙,而是有它的深刻内涵,要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励后人,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真正发挥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