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一座座葡萄架密密麻麻挂满了葡萄串,大多数葡萄套了袋子,少数来不及套的露出绿莹莹的果粒。绿是暂时的,再过一个来月,就该变成红玛瑙了——本来就是红提葡萄嘛。
7月27日,新疆伊宁县多浪农场农三队副队长毛正明用摩托车带着场宣传委员王海荣在我们前面引路。葡萄园中间的小路并不宽,摩托车通过没问题,我们坐的汽车走那样的路实在勉为其难。“就想让你们现场感受我们的红提葡萄产业。”穿一身迷彩服的毛正明说。
多浪农场目前红提葡萄1.05万亩,其中农三队7000亩。去年该场农民人均收入1.5万元,不少种植葡萄的农户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
这么大面积的葡萄是哪年开始种的?伊犁河谷红提葡萄在当地林果业中比重并不大,农三队为何能形成规模?
通过葡萄地边一群农民你一言我一语的讲述,一个个与当地红提葡萄产业密切相关的人名被记录在记者采访本上。
杨伟明和历夫伦
多浪农场创办于1957年,最初的开拓者是一批转业军人和大学生。
两年之后,来自湖北、江苏等地的支边青年成了农场的生力军。从那时起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多浪农场始终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胡麻、甜菜等农作物为主,林果业并不占多大分量。
1998年冬天,农三队一位叫杨伟明的农民通过媒体了解到霍城县有一位叫历夫伦的农民从内地成功引进了红提葡萄,收入相当可观。第二年,杨伟明和汪新平等农户雇了两辆夏利车跑到霍城,从历夫伦那里买回一批用野葡萄根作砧木的红提葡萄嫁接苗。
农场领导对杨伟明等人的做法十分支持,通过协调,为他们腾出定植葡萄的连片耕地。2000年,300多亩红提开始挂果,亩产400公斤,每公斤最高卖到6.8元。
2001年起,多浪农场决定扩大红提葡萄种植面积。尽管杨伟明等13家农户种植葡萄已经小赚了一把,但很多农民还是对种红提持观望态度:种那么多葡萄,难道可以当饭吃?
农民观念一时转变不过来,干部就必须发挥带头作用。场党委书记李军(现担任伊宁县水利局局长)带头种了20亩红提葡萄,他本人工作忙,就把已经退休的父亲从伊宁县城请回农场打理葡萄园。结果老爷子一进葡萄园就不想出来了——葡萄园空气好,每天干点活身体倍棒。
齐荣宽和王国华
随着葡萄面积的扩大,一些栽培管理方面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6月底,葡萄才长到黄豆大小,果粒就出现“日烧病”,农民慌了神,赶紧把得病的果粒剪掉。后来县里的林果技术员齐荣宽出了个主意,给葡萄“打伞(用废报纸遮挡,避免太阳暴晒)”,问题迎刃而解。
2002年5月,地里的葡萄藤刚上架,由于白天和晚上温差大,葡萄叶片吸收营养不均匀,部分叶子开始发黄。农民找到县林业局女专家王国华,她给配了些叶面肥,同时建议错开两次浇水的间隔,免得叶子疯长营养愈发跟不上。经过采取措施,黄叶现象很快就消除了。
再就是霜冻灾害。2004年9月30日,一场霜冻让多浪农场种植葡萄的农民损失惨重。毛正明15亩结果葡萄头两年收入达到8.8万元,2004年他家葡萄结果面积增加到25亩,霜冻过后,剩余的葡萄只卖了5000元——确切地说是4900元,因为不小心收了一张假钞。
毛正明和哈山
多浪农场最初种植红提葡萄的是清一色汉族农民。眼看着种葡萄的汉族农民一个个钱袋子鼓起来了,场里一些少数民族农民也把目光投向了葡萄产业。这些少数民族农民葡萄种得怎样?记者继续跟随毛正明来到一片定植时间不长,还没开始大面积结果的葡萄地旁边。毛正明说这块葡萄地是一位叫哈山的哈萨克族农民种的,可是偌大一块地里却只见葡萄叶不见人。毛正明打了一通手机,得知哈山的妻子玛依拉在葡萄地里干活,便骑上摩托车一垄一垄葡萄仔细搜索,终于把玛依拉从葡萄地里找出来了。
“哈山上山去了!”玛依拉用不很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她家15亩葡萄是去年种的,今年已经零星结果,明年亩产500公斤应该没问题。
“全部地(她家总共拥有耕地)30亩,别的种黄豆。原先光知道放羊,一点地(地不多)种,没排档子(收益不明显)。后来周围的汉族朋友(种葡萄)都发财了,我们也在汉族朋友跟前学(学习种葡萄)。”玛依拉说话飞快。“家里(生活)困难,我也想发财。毛队长(毛正明副队长)和我亲戚一个样。”玛依拉说包括毛正明在内的一些汉族农民这两年帮她协调农村信用社贷款,还教他们两口子给葡萄修枝、抹芽、打农药。“字不知道。”玛依拉说的是多数农药包装上没有少数民族文字。
玛依拉家的葡萄地边堆着一大堆羊粪。她说那些羊粪是6月份买来的,总共三卡车,每车1700元。等到秋后,葡萄藤埋到土里越冬之前,就可以把羊粪当底肥施到地里。“我每天早晨7点半下地,晚上9点、10点才回家。”玛依拉说她对种葡萄充满期望,所以再苦再累也会坚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