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纳群贤建幸福汕头

家乡区县: 汕头市金平区

30年开拓进取,30年风雨兼程。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发扬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实现了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现代工业、服务业综合发展,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开放、繁荣、充满活力的现代海滨城市的转变。 今年5月1日起,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这为汕头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优势,深入挖掘潜力,努力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加快建设幸福汕头,推动科学发展上新台阶,努力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

探索城市集约化发展新路

去年7月召开的中共汕头市委九届九次全会首次将“幸福汕头”这个关键词写进了全会决议。建设幸福汕头,既是汕头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汕头经济特区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必然要求。

为此,我市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建设幸福汕头的有效途径,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优势,深入挖掘潜力,努力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走出集约化、内涵式发展的新路。进一步强化前瞻意识,以高水平的城市系统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集聚优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竞争优势,对城市空间和功能进行战略性优化,用科学发展理念重塑特区城市新形象。

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市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整合盘活城市各种优质资源,积极构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解决城市建设资金问题,实现城市建设良性发展,积极破解有限的财政收入和城市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实施“引大扶小”发展策略,在着力引进大的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参与城市各项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本地民营企业,促进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做精做专,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充分涌入,让大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充分迸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借助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着力谋划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统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力争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典范。同时,把握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城市形态,以项目为抓手,把优化城市功能与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

高标准规划建设特区城市

根据汕头的现状和特点,我市着力引进央企、国外大型企业、国内龙头民营企业等战略投资者,精心打造“一核两轴四组团”的海湾型大汕头城市新格局,高标准规划建设特区城市。“一核”就是环汕头湾的城市核心区,形成“一湾两岸”的城市形态。北岸依托现有中心城区,调整功能布局,“优二进三、退二进三”,发展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南岸濠江新城,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四组团”就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特区范围扩大为契机,按照城市组团发展的思路和各具特色的发展定位,将澄海、潮阳、潮南、南澳三区一县纳入全市总体规划,打造城市发展组团,提升集聚服务功能,全面加快各区县的城市化进程,构筑大汕头城市发展格局。到2015年,市区建成面积达2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5%。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成为集聚辐射功能强大的区域物流、客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中心。

优化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品位

汕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营造城市景观、优化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品位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市委、市政府以深化与央企等大型企业合作为契机,加快城市规划建设,加快城市功能的战略性优化,提升特区城市的品位。

我市正在积极研究整合珠池港区和各类小港口资源,整体置换到广澳深水港,集中全力加快广澳深水港区建设。通过调整珠池港区功能,盘活珠池港区土地,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建成粤东地区金融商贸和潮商总部基地。深化与中交集团的战略合作,以一体化投资建设、土地收益共享的模式,全力加快东海岸新城的建设开发步伐,提前完成围海造地工程,启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汕头大学,以高新产业、综合服务业、湿地国际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规划建设西部生态新城。引进中信集团进行整体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160多平方公里的濠江新城,首期建设南滨片区、北山湾片区和濠江两岸新城区,带动广澳港区、保税区和南部各类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一步到位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力争成为新城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典范。

Yuvy(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