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陈列馆
黄埔古港历史陈列馆投资45万元左右,利用黄埔村内的梁姓祠堂改造而成,总面积约达2000平方米,将由壁画区、实物区以及中心展区3个部分组成。其中,实物区是陈列馆最有特色的部分。设计人员将四散在黄埔古村内的40多件历代建筑材料,如石梁、石柱、石刻等集中在一起,在院落中营造出一个“残垣断壁”的景区。设计人员称,他们没有选择把这些文物围起来展出,是希望让游客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古港文化的辉煌,能唤起一种类似走进圆明园的怀旧之情。
在展馆的壁画区内,横亘着一幅长31米、高1.5米的大型汉白玉描金壁画。画内描绘了黄埔古港“一港通商”时期万船来埠的繁荣景象,著名的“歌德堡号”、“中国皇后号”等都位列其中。据了解,这幅壁画是在一些外国人写生留下的图画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全画力求逼真地反映出黄埔古港当时的繁华景象,堪称经典之作。
展馆2楼是全馆的中心展区。此处沿用了清朝古建筑风格,区内按照传统的“锅耳房”形状设计的展板位“九曲十八弯”。这布置26个展板,古港的辉煌和古村的遗韵尽归于此。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4块重修南海神庙碑刻也收藏在这里。
百年沧桑。当昔日的辉煌逐渐消失在慢慢淤积的古港渡口,黄埔村沉默了。今天的黄埔村已经看不到昔日黄埔港口码头那种繁荣的景象,但依然保持着古朴的底蕴。一块青砖,承载着一段辉煌;一片瓦砾,掩盖着一个故事;一块碑石,铭刻着一处繁华。
哥德堡号
哥德堡号(East Indiaman Gotheborg),大航海时代瑞典著名远洋商船,曾三次远航广州并停靠黄埔古港。 它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与繁华,是中瑞航海贸易的历史印记,是广州千年商都的魅力体现!
姑婆屋
建于清代,黄埔村自梳女聚居之所,俗称姑婆屋。三间两层一院,头门博古脊,花岗石门夹,杉木大门,13横趟栊,房门门头上方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屋内分隔为各自独立的单间,具有晚清时期建筑特色。在封建社会一些女子不愿受封建礼教束缚,自食其力、终生不嫁,称为“自梳女”,又称“姑婆”。
旅日华侨楼
村民俗称“日本楼”。楼高两层,平面为倒“凹”字形布局,两边各有狭小天井。院墙及大门由红砂岩砌筑,有拱券、涡卷、线脚等细部,显现日本近代建筑风格。1900年,村民冯佐屏到日本求学,娶日本妻子平美爱子,后回乡定居,兴建此楼。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试图毁村,平美爱子亮出随嫁的日本军刀,挽救了黄埔村。
镬耳屋
细看镬耳屋,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镬耳屋的山墙砌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 据说镬耳状的建筑防火和通风性能良好: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意义之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