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伯骥,广东东莞人,(1877—1958),字天一,东莞麻涌向北坊人,著名藏书家。他一生酷爱藏书,建一座藏书楼,藏书最多时达五十多万卷,自称“五十万卷藏书楼主”。其藏书之富,版本之精,为当时羊城诸书楼之冠。
莫幼年入县学,后毕业于广州公立医校,曾一度主编《羊城报》民初,莫荣新督粤时,曾任督府参议,继而担任勤大学文史系讲师。曾在广州创办“仁寿西药房”,规模颇大。因善于用人,药房历数十年不衰,为当时同行中之佼佼者。
1925年开始大力搜藏图书,先建“福功书堂”为贮书之所,取于阮元所记“藏书、撰书、刻书”是“则于己有福,于人有功”之说而来。后来所藏达50万卷后,遂更名为“五十万卷楼”。所藏善本,大多为宋椠、元刻、旧抄旧校、影宋精抄、古活字本、名家写本等。有2部唐人文集、38部宋本、80部元本。多来自于盛昱、徐坊、丁日昌、方功惠、孔广陶、叶德辉等藏书家的旧藏,其中李翱《李文公集》、孙樵《孙可之集》这两部唐人文集,成为他的镇楼之宝。
他一生酷爱藏书,建一座藏书楼,藏书最多时达五十多万卷,自称“五十万卷藏书楼主”。其藏书之富,版本之精,为当时羊城诸书楼之冠。他搜购古籍不惜重金,药房盈利多被作购书之用。一次,孔氏岳雪楼所抄文澜阁四库全书逾千册散出,莫以万金于天津赎回。大江南北书商偶有所发现,必将信自函告,因而能在二十年问搜购五十万卷珍贵典籍。1937年,他的《五十万卷书楼书目初编》二十卷书成,目载书五百种,为卷二万余,均为宋刻、 元刻、明刻、清刻等珍藏本。他更注重收集粤人遗著,许多藏书是研究广东历史的珍贵文 献。
1937年,日机轰炸广州,他举家避居香港。经过整理的1400多箱书均遭浩劫,随身带走的书不过4箱,其著述原稿50种未付印亦尽遭劫难。失去之书有部分在广州附近平洲作废纸出售,其子辗转托人收回数十箱。1940年,莫续成《五十万卷藏书楼群书跋文》,包括经三卷、史三卷、子二卷、集七卷。书凡四百种,较初编少约百种。已非昔比,但仍成大观。
莫藏书是以汉学家及近世学古者的观点来定其性质,这一见解博得当时名学者的称誉。叶恭绰、容肇祖谓其《五十万卷藏书楼群书跋文》有五述三长。五述者,述人物的小传;述著书缘起、书林掌故;述文字及历史史迹考证;述谙子百家的专门学问;述书文佚篇、佚句,新奇隽永之文及传奇志怪等。三长者,一长为博征,事必考证,语必求因;二长为校对,校传本之误一字之得,冰释理顺;三长为明通,说古而不泥于古理有独及必求通今。其《跋文》对我国图书馆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莫晚年失明并患瘫痪症,于1958年卒于澳门,享年81岁。
莫伯骥的五十万卷楼执岭南藏书牛耳,为他的生涯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后人再论起他,首先是藏书家,其次也会说,他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我们看来,他就是不折不扣的一个儒商。 他以经商成功所得的钱财作为资本,来完成自己藏书的大志。如果没有儒家文化的熏陶,他不一定会将自己的财富尽数花在藏书上,同时在研究的领域也高人一等。
如今的商人就算有钱,有如此雅兴的也寥寥无几。黄宗羲就说过,有钱人喜欢买古玩奇器,顶多收些字画,因为这些都可以摆出来向人炫耀。现在书的装桢漂亮了,在大班椅后面摆上一排排精装巨册,倒也是装饰的一种,难怪金玉其外的精品书大行其道。只是从前的资本家能写出《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如今会上网写博客的就被叫作儒商了,儒得也未免太容易了些。
莫伯骥,字天一,东莞麻涌人,生于1878年。他的家庭可谓文化之家,其父莫启智为清朝的补诸生(免试入国学学习:“国学”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党校,一般只有皇亲国戚王公重臣子弟才有资格入学,而在民间,也只有极端俊异者才得以进入),生平潜心于理学,曾作《诫子庸言》两卷。
莫启智好藏书,宋元明名臣大儒的遗书堆满屋子。莫家藏书之风,可见一斑。若干年后,莫伯骥成为藏书大家,与此家风不无关联。莫伯骥自幼好学,饱览群书,弱冠之年以清代末科广东府诸生之案首(即第一名)入县学。莫伯骥有两位兄长,长兄莫伯埙,为清末贡生,次兄莫伯璇,为清末太学生。有此子弟,家门之幸。
莫伯骥文采出众,名噪南粤,颇有状元之资。但对国势时局,却常常扼腕叹息,所以他不再以仕进为理想,转而以学医为念,他毕业于广东公医学校,后入光华医学堂学习西医。学成之后,莫伯骥耗资在广州西关十七甫开设仁寿药房并由于从兄的关系,莫伯骥被委任为军医,包办了军队所需的药品,一时间仁寿药房生意兴旺,莫伯骥也因此迅速致富。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yeehaoqua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