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顺德很多的桑基鱼塘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只有在比较偏僻的农村或郊外,我们才能一睹桑基鱼塘的真面目。老一辈常常会说以前在田里怎样采桑养蚕,虽然小一辈没法见识当年的鱼塘风采,但桑基鱼塘和与它相伴生的“南国丝都”传奇,永远是最让人惊艳、最值得珍藏的一幅。
桑基鱼塘是盛开在顺德农业社会的一朵奇葩:在基面上种桑喂蚕;将蚕蛹和蚕沙——也就是蚕粪,倒进塘里喂鱼;等到塘中的各种腐殖质和鱼粪沉聚到塘底变成淤泥,再用竹篙泥铲将塘底的淤泥戽上基面,给桑树施肥。如此,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清代顺德著名诗人、画家张锦芳在他的《村居》一诗中这样描绘家乡的桑基鱼塘景色:“生理朝来问旧乡,年华物色共徜徉。熏人市有糟床气,近水门多茧簇香。桑叶雨馀堆野艇,鱼花春晚下横塘。新丝新谷俱堪念,力作端能补岁荒。”
顺德地势低洼,易成水患。智慧的顺德先民们早在宋代就开始因地制宜地垒土为基、蓄池养鱼。经过500多年的摸索、实践,桑基鱼塘成为顺德人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最开始,基是基,塘是塘,人们并没有有意识地将两者联系起来。在基面上植桑,是因为它最容易成活。种植了桑树之后,顺理成章地养了蚕。桑蚕种养业最先兴起于顺德的龙江堡龙首村和龙山堡沙富村,后来逐步扩展至平步、鹿门(即现今大良大门)一带。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蚕沙是很好的鱼饲料,而塘泥又是很好的桑树肥料,于是开始有意识地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后来,一度因为水果的经济价值更大,许多人选择了在基面上种植水果。因此,发展到明代,顺德的基塘实以果基为主。到嘉靖年间,澳门成为中外贸易场所,国际市场对蚕丝的需求急剧增长,人们又趋于在基面上植桑养蚕获利,桑基面积跃居果基之上。当时的桑基鱼塘主要分布在龙山、龙江、桑麻等地区。明代万历年间,顺德的桑基鱼塘面积已达十万余亩。基塘模式,给当时的顺德社会和经济带来一派繁荣,被誉为“岭南壮县”。“岭南壮县”的独特魅力不断向外辐射,由近及远,由南及北,影响着珠江流域及长江流域的众多地区。据当地史料记载:明代以后,桑基鱼塘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迅速发展,逐步造就了江南“鱼米之乡”的雏形。
清初的“海禁”,曾令桑蚕生产陷于停顿。但到了乾隆年间,广州成为清政府封闭海路后留下的唯一对外贸易港口,顺德因此再次得地利之先,桑蚕业起死回生,且生猛无比。最鼎盛时期,全县仅桑地面积就达66.5万亩,占全省桑地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广东省的蚕业中心,也因此催生出了百年来一直被津津乐道的“南国丝都”、“广东银行”。
但历史像人生一样,总是那么峰回路转,曲折得让人叹息。民国十八年(1929),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桑蚕生产业严重受创。到抗战期间,桑蚕业完全陷于崩溃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政府一度大力扶持,但桑蚕业终是天时、地利不再,日渐式微。至今,桑基鱼塘已经完全退出了顺德的历史舞台。“蚕壮桑茂鱼肥大,塘肥基好茧丰收”成了顺德人永远的美好记忆。
尽管随着桑蚕业的起落,顺德的基塘上更迭过不同的风景:果基、花基、蔗基、蕉基、菜基……但桑基鱼塘和与它相伴生的“南国丝都”传奇,永远是最让人惊艳、最值得珍藏的一幅。
想知更多详情请点击:
张敏婷的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mindi
梧桐子网顺德区网页: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shunde.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