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华侨文化的特色
(一)社团组织的特色
十九世纪中叶,海南人出洋大量增加,逐渐在越南、星马泰等地形成琼侨社会,开始创办起自己的社团组织。类别有:
(1)地缘性的乡谊团体,如神庙、会馆、公所、同乡会等。文昌人素信水尾圣娘、天后圣娘等神明,因此神庙是琼侨最早的社团组织形式,随后宗祠、家社、公所、会馆等才相继建立起来。在这里的地缘性结社,是按照大地缘来结社。“海南”结社是文昌人华侨参加海南社团的基本特点。从世界各地海南社团现状分析,这种特色比其他华侨社团明显。在社团组织最集中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不论是乡团、会馆还是商会,绝大部分都冠以“海南”这一大地缘名称,而极少以“文昌”、“琼山”、“琼海”等小
(2)血缘性的宗亲团体,即各姓氏公会、宗祠等。以这种形式结社在新加坡和泰国最为明显;
(3)业缘性的工商团体,即行业组织;
(4)慈善机构;
(5)兼有性的文体团体,包括俱乐部、剧社、业余体协等。各国琼侨情况不同,其社团的历史、形式也各不同。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侨居国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 文昌华侨文化是中外文化的结合体。
首先来看文昌人的溯源,自西汉元封元年设县以来,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陆续迁入,其主要是从福建莆田迁徙过来(文昌有个铺前镇,其取名是为了纪念从莆田迁徙来);还有的是当时的贬官来到海南,向海南传输儒学精神。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农耕文化和移民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再加上海南本省的少数民族——黎族、海南本身具有的海洋文化等等,给文昌华侨文化提供了一个本土文化底色。近现代西方的传入和殖民文化的渗透、近年来提出的农垦文化、海洋文化的补充,以及侨居国的本土文化,使海南文昌华侨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正因为多种文化先后以不同的传播类型、传播方式长期在海南文昌开拓和影响,并经过相互间的碰撞融合与推陈出新,才在这块热土上整合生成了一种具有质朴、诚信、包容性和多元性以及海岛性等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海南文昌华侨文化。 海南文昌文化已经融入到文昌人的正常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元素和因子。在文昌市,星罗棋布的西式建筑、热带作物园,以及各地方言中夹杂着英语、马来语等,无不展示出海南文昌文化中西合璧的风貌和魅力。特别是文昌华侨早年闯海的重要港口铺前镇;两行具有南洋风格、西洋文化的骑楼街显示出了文昌侨乡文化的独有特色。在海外,华侨群体一方面顽强地延续了海南文昌本土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则广泛吸纳了海外民族和居住过地方文化因子。其地域活动空间利用方式、聚落建筑格调、语言利用、衣着服饰、风俗习惯,以及行为方式、思维理念等方面,都有海外民族和居住国文化的渗透。
(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东南沿海文化习俗 文昌人在国外谋生,从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到宗教信仰,不忘祖宗习俗,保持家乡习惯,更积极传承中华文化。
首先第一点便是传统佳节在海外文昌人居住过广为传播。过去,海外文昌人迎接中国传统的节日,主要局限在社团、族群和家庭内部,缺乏影响力和感召力,没有引起当地主流社会的关注。近年来这方面情况发生很大的改变。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等中国重要节日不再仅限华侨华人中表现活跃,在当地主流社会中叶引起很大关注和影响。尤其是春节,这是中国最盛大的综合性民间节日,也是文昌华侨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佳节。世界各地华侨华人都采取最热情、最丰盛、最隆重的方式来庆祝这一重大传统节日。现在在国外,春节不仅成为华侨华人传承过年习俗、欢度新春的盛节,更成为许多国家领导人、政府要员、议会议员和其他人士向华侨华人及社团表示庆贺、加强往来和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或许说跟中国的综合国力连年增强有关,但是跟华侨华人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也离不开关系。 其次,传承祭祀妈祖、关圣帝君等神灵习惯,和弘扬祭祀皇天后土等习惯。在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寺庙中数量最多的是妈祖庙,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文昌人,就有妈祖庙,所以华侨华人信仰妈祖的人数相对较多。海外文昌人对祭祀皇天后土、祖宗、祖先和多神崇拜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皇天后土和儒释道文化影响最大。皇天后土被中国人认为是主宰人类命运的两大神祗。华侨华人在外艰苦创业,除了靠自己辛勤奋斗之外,在他们心灵中,皇天后土成为他们崇拜的主要神灵,祭拜祖先也就是祭拜皇天后土 。从东南亚各国出产的日历上,也可以明显看出来,在各位神灵的诞辰都有出现。 最后是保存大量中华传统习俗习惯。主要有:一是民族婚嫁习俗。还有很多年轻一代成亲还实行传统的“六礼”习俗;二是本民族通婚习惯。在当代世界各民族大融合、大通婚的形势下,大量海外文昌人海保持着本民族通婚习俗;三是筹集基金习俗。这是华侨华人社会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投身中国革命、建设家乡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传承中华文化习俗方面,我最佩服的是文昌华侨们对下一代进行使用汉字以及文昌话(属闽南语系)的教育和发扬。中国文字在海外文昌人中广泛使用、无处不有,这是当代国家外侨情的一大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创办中文报刊杂志、创办文学学校,并提供大量中文课本图书资料、使用中文标志的广告、家中存有中文图书文献资料或影碟、中文以繁体简体并存。除了普通话的培养外,还有文昌话的培养。华侨在侨居国自办华文学校,除了培训普通话外,还培训文昌话。我的同学曾经接触过一位华侨的子女,还很小,但是普通话、文昌话和英语样样精通。在如今中国推行普及普通话,少数语种渐渐不常用的形势下,华侨们还不忘给后代培养祖国及地方语言,实在难得可贵。这些也是华侨们认祖归宗的最好表现。 三、文昌华侨对家乡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贡献 海外文昌人无论寓居何邦,都不忘故土。他们在家乡投资办企业、资助学校建设、建设村庄、建造医院,造福桑梓。可以说文昌市的发展,与华侨们的资助是分不开的。 例如就是积极捐资办学 文昌人无论多辛苦,都要培育后代成才。这也是文昌文化发达,教育兴盛,成为海南的文化之乡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昌华侨们把这一优良传统继承并发扬,不仅要求自己的子女成才,还不忘记家乡人民子女的教育。文昌能够成为有名的文化县、历代人才辈出,跟海外乡亲鼎力资助教育事业分不开。1938 年,该县中小学有716 所,得到华侨资助的达80%。解放后,为了满足侨界子女读书的需求,1956 年海内外侨界人士捐资创办起文昌华侨中学。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乡侨掀起以造楼房、灭房为主的捐资建校浪潮,一座座平房、一栋栋高楼在各校拔地而起。据统计,从 1978—1995 年间,全县海外乡亲,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学达 8245 万元。新建、扩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师生宿舍楼等达240 栋,平顶校舍344 座,共20 多万平方米。同时还捐建校门、围墙、笑道、凉亭、花池、草坪等,添置各种仪器设备。而今大部分学校消灭了危房,改善了教学条件,美化了校容校貌。有些学校甚至是华侨个人捐助兴办的 。用一位华侨的话说:“旧时的文昌是骑楼最靓,现在最新最美的建筑应当是学校啦” 另外,除了捐资建设校园环境外,文昌华侨还设立办学基金会,为取得优良成绩的学生及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在文昌看到的一些学校都能看到有华侨捐资的影子,比如以华侨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宿舍楼、科学馆等等,也到过以华侨名字命名的学校读过。华侨对家乡教育的贡献都从这些古老的建筑上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