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是我国稀有剧种之一,全国仅太和独存,曲调委婉、缠绵、清雅、悠扬。清音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
据《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年间,颍州泉河南岸有一老僧,人称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他曾居官多年,因不满朝政,弃官归里,削发为僧。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出家后更是终日研习,寒暑不辍,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
清音为僧人所创,僧人所唱,最初只在寺院庙堂流传。明成化年间,一儒师宿于寺院,听此曲调委婉清丽,执意学唱。经致力研习,终如愿以偿。经其传唱引教,清音得以传入民间。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清音流传到太和县,发展很快,民间出现了自发性组织——“清音会”,遍及城乡。平时十天半月一会,轮流做东,到了谁家,便在谁家尽情演唱。形式也极简单:于客房或庭院中摆设几案,演唱者围坐四周,各执乐器,边弹边唱,自娱自乐。弦乐器以坠胡、三弦、琵琶、筝为主,打击乐由月鼓、引磬、钵盂等法器组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清音的基本唱腔是“四句腔”,特点是行腔舒缓柔和,节奏强,曲词上下起伏大。每句腔都有多种表现不同情绪的变化唱法,故听来并不单调。唱词多是《天官赐福》《全家喜》《八仙庆寿》等表示喜庆吉祥的内容。
随着清音在民间广泛流传,喜爱清音者也越来越多,“清音会”也由自娱自乐,转为婚礼寿庆、新房落成、生意开张等庆贺祝福演唱,内容也由单一的喜庆唱词融进了《昭君和番》《携琴访友》等故事小段。自此,便有了行当之分。然唱腔并无明显的行当界限,仅由演唱者适当调换嗓音以示区别。演唱者各任一角色,但不化装,着随身衣装。后来,清音从庭院演唱的半封闭状态中解脱出来,连火神、土地爷生日或庙会,也可以听到清音的演唱了。
清音在家族中世代相传,民国初年,此风盛行,出现了许多与氏族有关的清音演唱家.如阜阳的徐和昌,张彦之等;太和的张心田,哈西平等;他们联合组织了清音会,其成员仅在县城即有孙相时,张之清,张来仪,徐立斋,闵品一,史老端,耿老厚等;又有城北范井村和范雨斋,范香波,范小波三兄弟;颍河南岸有刘老晋,贾君武,以及城东关集的付老振等;其中如张天庆,张雅林,孙荫甫等皆继承父艺为后辈;而著名艺人徐和昌,唱腔讲究自然,吐字轻俏,字字句句入耳,为听众乐道;且创作新腔,如"龙头凤尾","双回龙","单回龙","快连珠","抒情调","愉悦调",以及"丢字闪板","二簧尾"等各种腔调唱法.又有他的同乡韩让,乃演奏高手,人称:"李炳坠子盖江南,不如韩让一根弦;王平拉琴盖九洲,不如韩让一指头."他们大多出身于富豪门第,或小康之家,平时约定10天或半月聚会一次,其演出按人头排列,轮流作东.此外凡有火神祭日,土地生日,新房落尘,生意行店开张,以及庙会等,由清音会首邀约,聚集赴演;演出场所,不是客厅就是院落,演唱者衣冠整洁,围桌端坐,各执乐器一件;弦乐,有三弦,琵琶,坠胡,古筝等;打击乐,有引罄,铜鼓,手板,钵盂等.演唱时分行,每105 人各任一角,或一人演唱几角,往往通宵达旦.时有人赋诗云:"清音当日尽风流,传入民间数百秋,国泰年丰多乐事,夜深灯火唱《追舟》.清音曲唱之盛,日益形成流派,以阜阳地方为中心的清音称南派:它的唱腔特点,为四句腔,小起板,小煞板,低弦,唱法腔调柔和.其代表人物有徐和昌的弟子刘作雨,唱腔抒婉优美,又创作四句高低音落尾,巧煞板,新三句等.以太和地方为中心的清音称北派:它的特点,是三句半腔,大起板,大煞板,高弦,唱法腔调激昂;其代表人物章雅林,人称琵琶大王,祖传三代为清音世家,他弹的琵琶出音纯正,轻重适宜,轻则若断若续,重则如疾风骤雨;指法讲究:拢,捻,扳,抡,勾,带,括,点,打,推,揉,抹,挑等.曾有音乐家听了他的演唱,赋诗赞赏云:"琵琶毕竟胜瑶琴,一曲转关妙入神,确是风流高歌调,令人听后欲消魂."其演唱时,讲究阴,阳,顿,挫,节奏鲜明,起伏跌岩多姿,为北派独树一帜.又有李梓树,也为北派唱家,曾把京剧唱腔揉进清音,形成另一风格.有清音研究者张俊明,既唱清音,又编曲目,且为清音写史.他撰《清音小史》,记述前人从事清音活动的史实,也记后人从事清音活动的成就;把清音的起源和兴盛,以及衰落等情状,详尽的收录在书中,为后人留下一部太和清音史籍.清音流传至30年代和40年代,由于当时的苛捐杂税重负,广大群众日趋贫困,清音也随之而衰落;加之抗日战争,艺人逐渐星散,清音也几成绝响.
正所谓,北有黄梅戏,南有清音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