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 3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机构

截止到2013年,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个,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9个,校级研究中心13个。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个:广东高校化工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
东莞市重点实验室9个:东莞市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东莞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东莞市复杂网络重点实验室,东莞市现代分离技术重点实验室,东莞市大气复合污染重点实验室,东莞市快电子技术与测控系统重点实验室,东莞市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东莞市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东莞市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校级研究中心13个:东莞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中心,东莞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东莞城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东莞市知识产权促进中心,经济法律研究咨询中心,生物传感器研究中心,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软件研究中心,材料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图像信息与测试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图书馆
截止到2013年,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7020平方米,一般图书112万册,中外文现刊1692多种,数字资源11500GB;开通千兆校园网,建立了24322多个信息点。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东莞理工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2月。
科研成果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23张)
2012年11月7日,学校的“基于飞秒激光的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开发”等4个项目列入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组织实施。
2012年12月5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管理办公室签批了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东深供水工程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课题编号:2012ZX07206-004)”课题任务合同书,该课题正式立项。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揭晓。学校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有6个项目获准立项。
截止到2013年,学校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粤港澳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200多项。学校教师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发明专利奖、省科技进步奖和东莞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
办学规模
编辑

院系设置

截止到2014年,学校有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文学院、政法学院、师范学院、城市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建筑工程系、能源与化工系、经济贸易系、外语系、体育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等17个二级学院。
教学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工作,确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为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学科专业。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二级学科获批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项目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合作。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资金投入,第一轮建设期已累计完成投入近7200万元。[1]
省级精品课程1门:单片机与接口技术。
校级精品课程8门:大学英语,管理学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国古代文学史,机械设计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大学语文,合同法学。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学校师资队伍精干,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工1065人,其中正高职称97人,副高职称243人,博士20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7人,东莞市科技领军人才或后备人才6人。专任教师中,75%以上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或者是出国留学、进修人员,42%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为双聘院士,聘请了丘成桐、蔡睿贤等国内外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1]
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扩大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中科院、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瑞典麦兰德隆大学联合开展生态工业园项目;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学校积极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联合举办东莞研究生培养基地,遴选我校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邓浩良(2014-12-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