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辆踩足油门的大卡车向你直冲而来,一眨眼的时间,这卡车还能自由转向”。这是1925年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上,菲律宾球员对中国足球队主力队员卢宝达的评价。这位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复旦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将天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感,与飞人般的冲刺速度完美结合,凭借出色的球技成功入选中国足球队,随队征战大小赛事并屡屡夺冠,为奠定当时中国足球在亚洲乃至世界的不可撼动的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
岭南才子,出身名门望族之家 卢宝达,是我镇村头村人,1902年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之家。祖父卢赓扬,是东莞早期香港的知名富商和功荫港岛的慈善家。他不仅多次出资为族人修祖坟、建祖祠,还为当时家乡虎门的慈善单位溥善堂、育婴堂施医济药,并在香港与莞籍殷商创建了保良局,救助流离失所、贫病交加的莞邑乡亲。
卢宝达的父亲卢铭勋,是卢礼屏次子,1888年中举,报捐内阁中书同知衔,总理衙门章京,后捐道员二品顶戴,赏戴花翎,在清宣统年间被选任为广东咨议局议员。母亲杨秀珊,光绪期间留学美国,是中国早期女西医。正是由于在一个如此显赫的名门望族之家长大,卢宝达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熏陶,这对他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弱冠之年,代表国足出征远东运动会 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此时的卢宝达,已经考入复旦大学,成为商学院的一名高材生。他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一心想要留下报效祖国。
虽然身高只有一米七多,但卢宝达在运动方面却十分有天赋。就连当时复旦大学足球队的教练也对卢宝达的身体条件十分欣赏,他说,卢宝达有一双穿透一切障碍的眼睛和一种心手合一的足球本能,潜力无穷。
1924年,年仅22岁的卢宝达凭借出色的球技被选入中国大学生足球队,并连同吴炎章、包镜第、王振升、张锡恩4名球员共同远赴新西兰比赛,成为中国当时第一批留洋球员。在1925年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上,卢宝达连同李惠堂等诸多足球名将一路挺进决赛,在与菲律宾的对决中,卢宝达精湛的球技,尤其是他20米到30米大力远射的功夫让人叹为观止。
身兼数职,热心培养优秀球员 1926年,卢宝达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获得商学学士学位。随后出任广东省建设厅干事一职,并兼任汕头海关监督处科长。1936年,卢宝达受邀出任广东国民大学体育系主任,并率领国民大学足球队代表广东出席第七届全运会。在此期间,他也担任该校篮球队的教练,代表广东篮球队参加各项比赛的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球员。 “从我记事起,父亲一直很忙,不是在球队训练球员,就是带队去各地参加比赛。记忆中,父亲虽然和蔼可亲,但他两眼炯炯有神,眉宇间又有几分威严,因此,我们兄妹三人对他是又爱又怕”,回忆起父亲卢宝达,小儿子卢家锵说,性格开朗豁达的父亲,一直非常受人尊敬。
1950年,卢宝达在广州因病逝世。遵照他的遗愿,卢家锵将他的骨灰洒向珠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