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之乡
道滘镇--中国曲艺之乡
东莞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曲艺人才层出不穷。主要有粤剧、粤曲、等传统曲艺类型。粤剧曲艺在水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道滘、麻涌等镇,各镇都成立了粤剧曲艺协会,常年排练演出各类粤剧曲艺节目,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现代剧目,许多群众创编的小粤剧目,如《彩菊回生记》、《情暖老人心》等还获省、市创作、演出等多项金奖,为粤剧曲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南国红豆"在东莞焕发出无限生机,对我市的文化事业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1999年道滘、麻涌两镇被中国曲协、文联评为"中国曲艺之乡",200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道滘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粤曲)的光荣称号。
民俗风情
道滘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麒麟引凤”在水乡道滘镇已流传100多年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它是地方民族精神的文明建设中一个重要项目,很具神化色彩及地方色彩。在地方民俗文化中最活跃,最广泛、最容易被群众所接受。道滘的“麒麟引凤”分为文场及舞场两大类。文场者,麒麟先舞,然后凤凰出,与麒麟对舞。舞完后,由粤剧曲艺演员演唱一些粤剧中流行的小曲。武场者,麒麟与凤先舞,然后由武术队员表演武术。有蔡家拳、洪拳、南拳及器械。道滘的套路尽管各队有各队的舞蹈法,所谓各师各法,但大同小异。
经过多年来的数次改进,使道滘镇原来的传统“麒麟引凤”焕然一新,充满了时代感、在东莞市多次元宵节及市第一届的妇女运动会开幕式,及全国第一届家庭文化活动开幕式等各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进行表演,获得各级领导及群众的好评。
虹桥
虹桥,相传也是同“巍焕楼”一齐在明代所建。当年张家玉在道滘与叶如日、何不凡等率领义士抗清,清兵无法攻入泥城,后发现潮落时虹桥口有秘道可入,于是精心布置,一举在水干时从虹桥口攻入道滘泥城,以至道滘陷落清兵之手。因此,虹桥建于明代是有根据的。但早在清代倒塌。1982年,永庆乡政府拨款,并发动群众和港澳同胞捐款,重新建筑水泥结构,聘请国内书法家麦华三书写“虹桥”两字。主桥长40.7米,桥扶手高92厘米,桥宽3.6米,2010年后,镇村两级对桥也进行修楫,对桥旁的三棵挺拔的古棉加以保护,使之与巍焕楼相辉映,再现“虹桥晚望观渔火,巍焕朝晖映露华”之风采。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288052350
网络营销能力秀 http://www.wm23.cn/chelin
梧桐子网站 http://www.wutongzi.com/uc/46526620.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