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口中所说的兴趣,只是感官上偏好的“刺激”,比如我喜欢听歌,我喜欢看电影,我喜欢吃……这种不叫兴趣。
兴趣是什么呢?第一层,由个人先天特质所偏好的刺激 第二层,个人刻意的后天培养,投入更多时间与心力以及其他资源,以更深入地认识某项活动,获得丰富的智识、感情上的回馈。它不是被动的、短暂的、浅层的刺激,而是主动控制的,稳定的,持久的,带有积极情绪的。
例如:喜欢听歌只是浮于表面的刺激,但因此拓展开学习了乐理、学会了如何评价音乐的好坏,进而能体会某个曲子的巧妙之处,也因而更热爱这一活动,这才慢慢变成叫兴趣。
区分了刺激与兴趣,再讨论题中所说的,兴趣与职业的关系。
从以上来看,在从容,不被他人逼迫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从兴趣中收获愉悦,得到了智识、情感的回馈,或许也因而收获了好的人际交流,可能还会得到一些物质奖励,但一般来说物质不是首要目的,非物质回馈占主要部分。
但我们从职业中可能有负面的回馈,比如身体疲惫,比如单调重复,相比单纯兴趣阶段所面临的挫折,这些都是非个人可控的。加上职业若要求我们急迫地提高我们的能力,我们再不能从容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若不能好好处理这些负面回馈,可能因此而影响了我们对于该兴趣的评价。
职业的本质决定,报酬即是奖励,但有效地激励往往不是物质层面的,我们可能会慢慢局限于单一的物质回馈而失去了心的乐趣;同时报酬也是交换和补偿,若攀比同事的投入产出,我们也可能因此而失去乐趣,开始用物质来衡量兴趣。
理想的职业,必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但不是每个人的条件都能提供以此为业的资本。如果因兴趣所培养起到的能力不足以支持职业发展,往往会焦虑,负面回馈占据大多数时间。如果个人要求过多的物质回馈,但该职业不足以满足的话,也让人沮丧。
于是,我们再也不能从职业中得到真正的衷心的快乐。兴趣,毁了。
如何避免职业毁兴趣?简单说说。
不忘初心,平衡物质回馈和非物质回馈孰轻孰重。
积极提高能力,或换要求低一些的组织,防止因职业要求超过个人能力而让自己过分焦虑。
深化、拓展从职业中得到的回馈。比如以职业能力为个人背景,拓展人际回馈;与同行切磋提高自己的能力,激发更大的兴趣,并保障稳定前进的物质回馈;转换角色,如从销售一线转到销售培训,等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