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经济

家乡区县: 江西省泰和县

   泰和历史上就是“江南望郡”,享有“金庐陵”的美誉。守着吉泰平原的肥沃土地和涛涛赣江密布的水网体系,泰和自古就是富饶的江南望郡。近代以来由于频繁的战乱和现代交通的不发达,泰和也曾沦落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当地农民被迫大量外出到沿海打工。泰和大力发展“返乡经济”,把全国一流的交通优势迅速转化成为发达的经济优势成为泰和人民的强烈愿望,民营经济得到井喷式发展。泰和县正加速融入吉安中心城市群,大力实施吉泰工业走廊战略,一大批重大产业签约并开工。
   虽然泰和自古就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近代但是由于战乱和官员的腐败无能、泰和县的现代工商业发展缓慢。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江西省属企业工厂和金融机构--如民生机械、中央银行、重庆银楼、亚细亚药房、中国南货店等--迁入上田,泰和工商业繁盛一时。这些企业虽在战后迁走,但却为泰和日后的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前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政策倾向,泰和至今没有一家大型国家投资企业,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后,泰和的大型中央企业依然为零,大量泰和农民被迫外出打工,得益于在外泰和籍人士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返乡经济”,泰和的民营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泰和的国有企业几乎绝迹,泰和的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经济政策为以引进外资、支持民营经济为主。
   2012年。六大产业产值占泰和县工业经济总量的87.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泰和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总数达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亿元、工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27.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37%,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厂房8.2万平方米。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亿元、工业增加值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10%,成为全省18家、全市2家重点省级工业园之一。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垄断国企为辅是泰和经济的特点。泰和自古就是商业中心,“自古庐陵,咽喉苏广,唇齿闽浙,山川城廓壮伟,户口繁衍,风光半苏州”,那时,全国性的文化学术交流亦是司空见惯,黄庭坚、王阳明、朱熹、文天祥、欧阳修、苏东坡、韩愈、王勃、罗贯中等都流连庐陵;硕大的战国粮仓遗址诉说她远古的富足,而那关于出产全国十分之一的“贡粮”、打造全国六分之一的官船的记载流芳千古。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是南宋(GDP占全球的60%),在南宋经济最繁荣的年代,庐陵的上交的财政收入占到南宋的十分之一.
     从南宋到太平天国以前,庐陵一直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南宋时期为全国首富,元明清时期仅次于苏杭。由于近现代的战乱,庐陵才掉出了“苏(州)杭(州)庐(陵)扬(州)”方队。
建国后国营经济重点建设北方和西部工矿,泰和走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垄断国企为辅助的路子。非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都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倒闭的倒闭,被民营企业收购的收购;移动、石油等国企为泰和的经济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二五期间,泰和县实现生产总值89.8亿元,同比增长11.8%;完成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同比净增3亿元,增长36.6%,列全市第2位、全省第28位,比上年前移1位和4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2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48元,同比分别增长10.7%和13.5%。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5.2:50.1:24.7调整为22.3:54.1:23.6,其中二产比重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首次超一产。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2.36 %,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2.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14]

     2012年,泰和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104亿元, 同比增长12.5%;财政总收入突破13亿元,达13.58亿元,同比净增2.48亿元,增长22.3%;地方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达8.27亿元,增长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700元,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2%。泰和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6亿元,同比增长34%。

木风(2014-12-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