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载秦汉时期惠阳为南海郡傅罗属(傅罗后称博罗),南北朝时属南海东官郡称欣乐,隋唐时属循州(惠州古称循州),设归善县。五代(南汉)属祯州,至宋末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因避仁宗赵祯之忌将祯州改为惠州。明清时期仍为旧制属惠州名归善县。至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1912年)改归善为惠阳,解放后行政区域曾作几次调整。1958年春,将惠阳县划分为惠阳县、惠东县和惠州市(将县城的惠州镇改为市)。同年冬,又将以东的高潭、小漠划为海丰县属;以西南部的龙岗、坪山、坪地、横岗、大鹏划为宝安县属;东部的栢寿小乡划为紫金县属;同时又撤销了惠东县、惠州市.恢复原来惠阳县。因民国后废府由省直辖作为行署,曾先后属东江行署、粤东行署、惠阳专区、佛山专区,1963年属惠阳地区。1965个再分为惠阳县、惠东县和惠州市。县人民政府设在惠州市。1985年6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惠阳县人民政府驻地可从惠州迁至淡水镇。
惠阳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话基本可以通行,我们的客家礼俗各种各样,公元2005年乙酉岁仲春本人有幸参加表弟的娶亲过程,现撰写本文记录之,欢迎各地客家人仕指导。
惠阳客家民间传统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繁文缛节,劳民伤财,现在已经简洁很多了。儒家经典《礼记·昏仪》说:“夫权,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喪祭,专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可见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惠阳客家人也是行此礼俗,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
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荒婚”、“望门婚”、“幂婚”等等,惠阳在古代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至今也还实行,聘礼、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阳依然可见其遗风,走在惠阳的大路和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接新娘的车队,有载着摩托车、各种电器等的嫁妆车经过。至于聘礼古时是“俗用槟榔为聘”的,槟榔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现在的聘礼都是以银钱(人民币)、食用之物为主的,其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惠阳客家传统的聘娶婚姻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介绍相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择吉、过礼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迎亲、敬茶、闹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