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行走的苏州街区中,黎里古镇地处“吴头越尾”,静卧在大运河边,以一种特有的低调姿态等待着我们。
当“吴地”的同里、周庄和“越地”的西塘、乌镇早就浓妆迎客、享誉国内外,它似乎已被人们遗忘。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水乡明珠的黎里古镇,直至2011年实施保护开发计划,依然素颜朝天,展现着原始的水乡市镇风貌。
一条条弄堂串起了庭院深深 黎里文史专家李海珉建议我们,到了古镇,一定要走一走弄堂。 走过黎新桥,古镇的明清、民国宅院鳞次栉比,一进进的宅院都以弄堂串联。黎里的弄堂以暗弄居多。与街道相比,小弄更显得幽静、深邃,走进去,笃笃的脚步声格外清晰,甚至有回响。 如今黎里全镇共有弄堂115条,57%以姓氏命名,以“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姓为主。江南有句老古话:“两头直通,人财两空。”不仅是弄堂,几乎所有的卧室都是以暗为主,因这里古代的治安状况不好,如果弄堂、屋内很敞亮,小偷强盗闯进来,遭遇失财是小事,还会伤及性命。于是,有的弄堂还多转几个弯,每一进就设一门,好似重重关卡。
在所有行走的苏州街区中,黎里古镇地处“吴头越尾”,静卧在大运河边,以一种特有的低调姿态等待着我们。
当“吴地”的同里、周庄和“越地”的西塘、乌镇早就浓妆迎客、享誉国内外,它似乎已被人们遗忘。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水乡明珠的黎里古镇,直至2011年实施保护开发计划,依然素颜朝天,展现着原始的水乡市镇风貌。
一条市河奠定了鱼骨状古镇格局
黎里古镇的历史,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槜李之战。槜李,就是黎里西南的御儿滉。
唐朝时候,黎里一带仍然只有零散的几个村落,属于嘉兴范隅乡。唐朝初年,这些村边种了不少梨花,被称为梨花里。唐朝元和年间,湖州刺史派了叫黎逢吉的村官整理河道,当地百姓就把这条穿村而过的河道叫做黎川。久而久之,梨花里也被唤作了黎里。
黎川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形成一河两街的古镇格局。今天,走在黎里古镇,丁字形的市河依然逶迤婀娜,贯穿全镇,两侧的长街上明清建筑见证了岁月沧桑,斑驳的墙壁昭示着古镇历史的久远。
南宋建炎年间,北方居民大量涌来,人口迅速膨胀,黎里由村落发展为集市,黎川经过逐步开挖,由东到西形成了三里半的市河。从此奠定了古镇鱼骨状的格局。
驳岸、弄堂、廊街、缆船石,还有斑驳的石桥,长街的廊棚临水而建,清朝诗人袁枚描述黎里古镇是“长廊三里复,无须垫角巾”,“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不过,沿河也有些现代建筑混杂于其间,造成形式、色调、尺度上的不协调,并且部分沿街立面年久失修,斑驳陆离。
明清建筑积淀着历史文化 柳亚子纪念馆是江南地区少数保存完好的一座厅堂,2006年成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亚子故居原属清乾隆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私邸,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建筑面积3513平方米。二百多年飘然而过,赐福堂建筑结构面貌依旧,正厅上,匾额、长台、桌椅、茶几、中堂、花架一应俱全。 柳亚子是12岁那年住进这宅子的,那时他家以三千大洋典租了这幢占地2600多平方米、共有101间房间、总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的豪宅,约定11年后,周家如果拿不出三千大洋赎宅,这房子就归柳家了。住进这里的第二年,小小年纪的柳亚子写出了《上清帝光绪万言书》,正是这篇万言书奠定了柳亚子一生的走向。
复壁、备弄、眉毛天井、风火墙,这些富有特色的建筑颇有不同凡响之处。在赐福堂,四五两进有环廊相通。第四进楼上最西边那间房通后面第五进,板壁深褐色,其中一处有短门可开启,里面是一个狭小黑暗可以藏身的地方,即所谓复壁。 指着这个复壁,李海珉告诉我们一个故事: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爱国诗人柳亚子成为被抓捕的对象。5月8日夜,黎里镇上,柳亚子一家都已熟睡,忽然外面有不寻常的叩门声。夫人郑佩宜立刻意识到是有人来抓柳亚子。她让柳亚子藏身复壁,还吩咐佣人搬几个箱子把复壁小门挡住,不露一点痕迹。果然,敲门的是一小队士兵,他们指名捉拿柳亚子。因为房子大、间数多,待士兵们走到柳亚子夫妇的卧室时,柳亚子早已藏身复壁,没被发现,从而躲过一劫。 除柳亚子故居外,黎里尚有鸿寿堂、洛雅草堂、端本园、写韵楼、新咏楼、周宫傅祠堂、居退一步处等市级文保单位8处,市级控制文物单位18处。鸿寿堂内18个圆台形的木础,是明代早期江南古建筑的特殊遗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