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花朝艺术进行了探索、研究和改革。在音乐唱腔方面,从戏剧需要出发,一改过去“豆腐块”状况,在“曲调联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同时又辅以板式变化。既保留了传统和风格,又克服了旋律单调、板式贫乏的状况。表演方面,分别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发展传统表演手法的基础上吸收了采茶戏的“马步”、“碎步”及“采茶”、“圆手”、“扇花”、“巾花”、等动作,使花朝戏的表演艺术更为丰富。
花朝戏的基本结构属于曲牌体,是用紫金客家语演唱的汉族民间小戏剧种。花朝戏唱腔曲牌有100多种,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间小调构成。唱词以七言四句一阙居多,全部由演员用本嗓演唱。演唱特点是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唱念结合、灵活自由。道白口语化,常将快板穿插其中。花朝戏的角色分生、旦、丑3个行当,表演动作以扇花、手帕花、砻勾脚、穿心手为特色。传统的伴奏乐器有唢呐、胡笛、二弦、椰胡、木鱼、高边锣、单打等。花朝戏的传统剧目有80多个,代表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三官进房》、《过渡》等。大都反映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反抗压迫、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