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廿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一首《清明》诗吟出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汾酒的二次成名;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为国争光,成为中国酿酒行业的佼佼者。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当然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一九七五年从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钢制烧锅,可证明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蒸馏酒。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
汾酒先产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酒厂,选用上等高粱精酿而成,属清香型白酒,曾多次在全国评酒会上获金奖,注册商标有两种:"古井亭"牌和"长城"牌。该酒素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于世。
真品特征:
1、商标:"古井亭"注册商标以古井亭正面图和"古井亭"三个字组成,亭顶两边除翘起的两黑角外,有16条宽窄均一的竖黑线条,亭檐下黑底金框扁额上有"古井亭"三个金字。"汾酒"及古井亭图案为凸版印刷,印制精细。注册商标两边以外为15毫米的1915年巴拿马赛会一等奖章和1963年全国评酒会金质奖章图案,"注册商标"中的"册"字为"册",颈标字迹工整、清晰。
2、瓶盖:用进口铝质材料制成,螺纹盖上印有古井亭图案,盖内壁呈银白色,内垫有白色弹性塑料垫,瓶盖外的螺纹处有红色的"→"指示开口方向,并标有英文"open"字样。
3、酒液:无色清澈、无悬浮物。酒香纯正、醇甜柔和、诸味谐调、余味爽净、回味悠长。其理化指标为:酒度60±0.5度,总酸度大于或等于0.6g/v,总酯大于或等于3.00g/v。
汾酒属于清香型白酒,它以高粱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等数十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汾酒在酿造过程中要加入特殊的酒曲——大曲,这种酒曲是经过杏花村人千年酿酒工艺的结晶
先来说说汾酒制曲,汾酒的曲分三种--红心、清茬、后火。三种曲由相同的原料(无非就是高梁、豌豆之类)做成曲砖,在曲房里自然发酵。发酵过程中通过曲房师傅开关窗户来控制发酵温度以使相同的原料经过发酵而成为三种不同的曲。曲房的师傅相当辛苦,一般不能回家,就住在曲房里。一个曲房2000块曲,每两天就要翻一次。
曲块发酵好后就放在室外3-6个月,使其中的微生物结构趋于稳定。之后就进入酿酒一步了。
三种曲按照一定的比例粉碎,而后掺入高梁等原料里,上锅蒸透,入缸。这里要说一下,汾酒发酵最大的特点是地缸发酵,靠棉被保温,靠地热和发酵自产的热量来提供发酵所须的热量。发酵期为28天。出缸、蒸馏。这出来的酒叫头茬酒(渴过一次刚蒸出来的汾酒,还热着,大概有70度,很爽地说)。头茬蒸完后原料并不弃去。从蒸锅中取出直接和上曲回缸再进行28天的发酵。这次蒸出来的酒叫二茬。这之后原料里的淀粉基本已经利用完了。
汾酒的包装确实太杂了,分了N多系列,但汾酒厂里的人一致认为最能代表汾酒风味酒就是青花瓷,其次就是棕色、单坛的53度十年陈酿老白汾酒。
竹叶青是以汾酒为原料,配以竹叶、黄芪、当归等中药材制成的酒。长期少量饮用有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竹叶青讲究“互不露头”。即酒味和中药材的味道互相抑制,酒中喝不出任何一种中药材的味道,而酒味也大大降低。因此喝竹叶青就一定要喝45度的。
但凡名酒者,必在佳泉处。趵突泉、青岛啤酒的出名就源于优质的泉水,理论上,当然汾酒也不例外。汾酒的所在地“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给了汾酒以无穷的活力。汾酒的酿造工艺也不错,据传茅台酒酿造工艺源于汾酒,因此就有了“茅台老家在山西”的说法。一九三二年,全国著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到杏花村“义泉涌”酒家考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对汾酒表现了很高的评价。
文章参考:百度百科、汾酒集团官方网站、山西杨硕网络营销、柴仙仙电商网络营销
推荐理由:山西汾酒历史悠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亲睐,用其作为礼品彰显品质,而且口味极佳,是广大消费者所需要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