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经济社会发展

家乡区县: 东莞市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穗深港经济走廊中段,北靠广州,南连深圳,东邻惠州。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立县,初名宝安。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东莞。因在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1839年,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1985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现直辖4个街道、28个镇。全市陆地总面积2460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83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8.9万人。另有海外侨胞20多万人,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诞生。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坚持以外向带动起步,以制造产业立市,以城乡一体发展,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名城,被称为广东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缩影。目前已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前来投资,汇集了近1.1万家外资企业,累计利用外资755亿美元,全球49家500强企业在莞投资项目86个,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等支柱产业,培育出LED光电、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集群。“东莞制造”驰名中外,尤其是IT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我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东莞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东莞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2003年在东莞发掘出的蚝岗遗址,被誉为“珠三角第一村”。这表明早在5000年前,珠三角古人类已经在东莞繁衍生息。东莞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积淀,是著名的龙舟之乡、举重之乡、游泳之乡、龙狮运动之乡、民间曲艺之乡和全国篮球城市,著名的岭南画派也发端于东莞可园。近年来相继建成了玉兰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广场文化之城、博物馆之城、图书馆之城和音乐剧之都建设初见成效,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树立了“每天绽放新精彩”的崭新形象。

近年来,我们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核心任务,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加快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三重”建设,规划打造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松山湖大学创新城、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三大增长极”,推进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建设“六个东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发展创新型经济,积极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了高水平崛起的良好开局,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道路。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90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6.6万元,增长9.4%;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974.2亿元,其中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9亿元,增长14.8%;进出口总额1530.7亿美元,增长6%,其中出口908.6亿美元,增长6.9%。近年来东莞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中国制造业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等多项荣誉。

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牢固树立打好转型升级主动战、攻坚战、持久战的意识,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狠抓“三重”建设,实施百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出台“1 5”招商政策,举办世界莞商大会,引进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等重大合作平台,组团“走出去”赴南美、俄罗斯、以色列开拓市场,赴北京、上海和台湾拜访重点企业,2013年新引进中集集团等重大项目65宗、总投资927亿元。突出存量优化,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政策体系,突出抓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立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等与加工贸易企业“八方联网”的管理服务平台,“外博会”升格为国家级“加博会”,全市三分之二的来料加工企业实现形态转变。深入实施百家企业、百亿企业“双百”工程,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增至7家,超50亿元企业增至33家。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人才东莞战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建设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引进北大东莞光电研究院、清华创新中心、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5亿元的政府创新引导基金、总规模20亿元的产业转型升级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目前全市拥有21个处于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拥有16个公共创新平台、12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和12个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专业镇数量达25个,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三,荣获最具成长性创新型城市称号。

(二)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以建设“六个东莞”为抓手,出台“1 6 X”营商环境政策体系,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两建”工作,着力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形成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制定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48条”政策,实施新10亿元融资支持计划,出台减轻企业负担“50条”政策,取消减免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中介机构降低服务收费,打破垄断增加企业再生资源收益,为企业减负40.5亿元。制定《关于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安排101.8亿元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领导走访、专人跟进和跨部门服务等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电、融资等困难以及物业产权等历史遗留问题。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开展“市民评机关”活动,引入第三方机构测评机关服务质量。对服务窗口进行明查暗访,在全省率先实行行政审批绩效电子监察结果向社会公布,增创政府服务“加一”和综合成本“减一”优势。

(三)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出台“莞版”实施意见,提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90条内容和330项改革事项。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第二阶段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压减55.1%,实现省“有条件地市力争超过50%”的审批事项压减目标。全面铺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市本级不再保留任何涉及市场准入的前置审批事项,创造了在没有地方立法权情况下率先改革的先进经验,改革后基本实现了排队取号不超过5分钟,等候不超过1小时,执照一般在1个工作日内发出,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新增市场主体10.6万多户,总量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扎实推进后续监管等改革,正式推行网上登记,颁发全国首批电子营业执照。加快建设网上办事大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推动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市直部门70%以上的审批事项、60%以上的社会事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出台“1 5”系列政策文件,扎实推进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推进社区政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和“三资”监管平台,80%以上的村基本完成组级经济统筹,村组两级资产负债率降幅为近十年最大,处于近二十年最低水平。推进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开展创建城乡土地生态利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整合盘活土地近十万亩,有效破解资源要素制约。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制定社会建设“1 7”政策文件,与省社工委共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组建社会建设研究院,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放权目录和购买服务目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试点项目,完善异地务工人员融入东莞的制度设计,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与此同时,统筹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公交运营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城市管理体制等改革,改革的协同性、实效性不断增强。

(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从容建设的理念,谋划打造东中西三个新的增长极,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东部的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占地17平方公里,计划投资600亿元,形成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数控装备等关键技术龙头带动、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示范效应,带动我市东部地区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产业规划编制,启动了配套路网建设;中部的松山湖大学创新城通过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交流合作,集聚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器械、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增强对全市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目前已经动工建设,北大东莞光电研究院正式奠基,清华创新中心、华南设计创新院等公共平台正式落户;西部的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上升为省级战略“经济区”,着力在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建设、穗莞合作、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努力打造东莞发展新的“兴奋点”,目前总投资486亿元的20个首期项目顺利推进。创新利益平衡机制,落实财政超收分成、公共管理支出补助、生态补偿、市内“双到”扶贫等政策措施,推进市镇主导开发、兼顾村组利益的统筹发展模式。探索欠发达镇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开发、“三旧”改造等,带动后进镇村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和穗莞战略合作。

 

分享到: 0 (责编:高巍、秦华)

刘巧玲(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