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让你了解上洞村草龙舞

家乡区县: 东莞市

舞龙,是企石镇上洞村人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上洞村民间的一种历史文化艺术特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上洞村人舞龙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夕开始的,到节日那天结束。村中的老人说,中秋节舞龙相传至今有很长时间了,但对舞龙则说法不一:­
一说,舞龙为了消灾解难。传说很久以前的有一年,上洞村发生了瘟疫,村民们惊慌失措 ,忐忑不安。其时正值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就突发奇想,以舞龙来驱邪避疫。于是,就用禾草扎成一条长长的活灵活现的龙,还用剑麻作龙须,用电筒作龙眼,并在龙身上按距离扎一根小木棍为龙爪,龙就显得很生猛、逼真了。龙制作成功后,村民就择一个良时吉日,进行 “采青”。“采青”,是在龙的背上插上香,意旨是猛龙初醒。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人们就敲锣打鼓把龙舞动起来。村民们抓着木棍(龙爪)从村里的大街小巷舞到村外,再从村外舞到山上。村里卧床抱病的人,听到锣鼓齐鸣,处处笑语欢声,似乎精神得到了解脱,病也好 了。从此以后,舞龙活动就代代相传下来。­
二说,舞龙是为了把龙藏于上洞村。传说很久以前,一个电闪雷鸣的中秋节,上洞村有一 村民看见一条巨龙,从天上朝着上洞村飞来。雨停了,巨龙不见了,却见村旁多了一座山。那山远远看去,山势蜿蜒起伏,形如巨龙。于是,村民认为村中是藏龙之地,就把那座山取名叫“龙公山”,并在每年的中秋节,以舞龙来引龙入村,祈盼来年风调雨顺,生活美满幸福。三说,相传很久以前,上洞村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青年夫妇,夫妻俩男耕女织,相敬相爱。这一年,妻子怀了孕,过了10个月,孩子没有生下来。又过了一年,还是没有生下来,直到 999天,才生下了一个男孩。父亲见儿子生得端正健壮,心里好生喜欢。再仔细一瞧,顿时错愕不已,见儿子的胸口脊背上长着细细的龙鳞,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数一数,有 999片,父亲大吃一惊,道:“哎呀,老婆你了不得,生了个龙种!”­
消息传遍村子,人人都来道贺。一老财主听到有人生下龙种,唯恐龙种对他不利,立刻召 集几名家丁手持大刀要来砍杀。龙种的父母得到消息,就将孩子放在脚盆里,悄悄把他藏到东 江河边的密密的芦苇丛中。­
老财主和他的家丁们冲进门来,孩子已经不见。老财主见找不到龙种,便抓住青年夫妇逼 他们交出来。见龙母长得美丽,他恶念顿生,心生一计,举刀杀死了龙父,把龙母抢回家中。老财主心想:龙种没有了爹娘,即使活着,早晚必定饿死。再说自己也可以使龙母生龙种, 保自己富贵万年。­
龙母在老财主家被逼天天去江边洗衣服。她惊喜地发现儿子仍活在芦苇丛中,便抱起喂他 吃奶,然后放回脚盆里。自此,她一日3次到江边洗衣,就给儿子喂上3次奶水。这样喂了 999天,儿子渐渐长大,满身龙鳞闪亮金光。到了夜里,江中光芒四射。村子里的老百 姓知道龙种没有灭掉,暗暗高兴。­
老财主得知龙种竟在东江河生存,又心生毒计。一天早上,龙母到河边洗衣,老财主和两 个家丁躲在树丛里窥看,只见碧波荡漾,芦花摇动,一阵江风吹来,芦花深处一条水路徐徐漂来一只脚盆,盆中坐着个满身金色的孩子,欢乐地举着双手向洗衣的龙母扑过来。龙母满心欢喜,正要伸手去抱,河边树丛中闪出两个家丁,举起明晃晃的大刀直向孩子砍去。刹那间,只见孩子从脚盆里倏地跳起来,化成一条金色小龙,向东江河中跃去。霎时间,狂风大作,乌云翻滚,雷电交加。霹雳闪电之中,小龙的身体渐渐变大,化成了数十丈长的巨龙,在东江河上空翻腾飞跃。这时,一阵龙卷风卷了过来,小龙腾空而起,乘风直上,飞入云端。那一阵龙卷风好不厉害,把那两个要砍龙种的家丁,宛如两片树叶儿似的被抛上半空 ,刹那间就无影无踪。老财主见家丁们被龙卷风卷走了,吓得浑身发抖,“噗通”一声跌进 东江河,瞬间就活活被淹死了。­
在这一传说影响下,不知起于何时,上洞村人就用禾草扎了一条龙,龙身成圆筒状,外面 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丈长。每年中秋节, 就要敲锣打鼓来舞弄它。­
龙非真有,是我国古人想象出来的。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均以龙的传人自居。龙在中华民 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中国人深信龙是上能腾云九霄,下能翻江倒海,每当出现都会风云大变,雷电交加,具有呼风播雨的无比威力。为了表示对龙的尊敬,人们总喜欢在喜庆的日子里,舞龙热闹一番,祈求逢凶化吉,带来吉祥与好运。­
关于舞龙,上洞村过去还有灯节。上洞村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诸如花卉、虫鸟、百兽 ,应有尽有,其中最具特色而又巨大的,则数“龙灯”。新年习俗之中,就有“闹龙灯”等节 目。闹龙灯就是“掉龙灯”,龙灯长巨而且重,由数十个壮汉举着,在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 蜒游走。­
上洞村人耍龙灯,龙是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的。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 9节龙、11节龙、13节龙,多者可达29节。15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璜,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似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龙灯的耍法有多种,9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11节、13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作飞冲云端状,时而作入海破浪状,十分好看。­
据一些历史资料记载:龙灯始于西汉,属于百戏的范畴,《汉书?西域传赞》中有“漫衍 鱼龙 ”的记载。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道:北宋时的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元宵节,“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对于舞龙也有生动的描写:“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 化夺真,功艺如神。” ­
过去,上洞村人舞龙,是个非常隆重的大节日,龙舞到任何一处都会热闹非凡。 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龙舞的套路编排内容非常丰富,构思巧妙,结构新颖,风格别致。首先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通过“龙”的游弋、起伏、翻滚、腾越、缠绞、穿插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糅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龙的塑形,展现龙的精气 神韵。时至今日,舞龙已成为上洞村人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象征。多年来,舞龙技巧经过不 断传承和改进,已发展成为一种极具观赏性的竞赛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在喜庆节日中的一种应景节目。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花样百出,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是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文化艺术。龙的样式制作也比狮的样式多,有用稻草扎成的草龙,有用布缝制的布龙,有在草龙的基础上插上火把或焰火、香火的火龙等等。一般龙身有10节左右,视节数的多寡决定参舞人数的多少。舞蹈动作也以武术功底为基础,仿龙的升腾、盘旋、翻滚等;如果有双龙同舞,还有双龙戏珠的表演项目。火龙大都以夜幕为背景,舞龙者在硝 烟焰火中狂舞,更加热闹非凡。

­

黄C琪(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