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以后,选择惠州作为基地,派得力干将杨坤如驻守。 陈炯明为什么要选择惠州作为基地呢?因为惠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朝广东陆路提督就驻在惠州,可见惠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加上惠州城高墙厚,北边有东江,南边有西枝江,周边有数十个大小湖塘,稍远处有群山环抱,这些都是天然的屏障。兼之城内平码行很多,囤积了相当数量的油、糖、米、麦、盐、酱和布匹等日用品,构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条件。
1923年1月4日,孙中山先生通电讨伐陈炯明,拉开了第一次东征的序幕。5月20日,孙中山将西江、北江两路军队调集石龙,任命程潜为东江讨贼军总指挥。是日,东线讨贼军再克博罗,西线讨贼军克悦城、禄步。5月24日,东线讨贼军攻克深圳,乘胜追至淡水墟,陈炯明部龟缩惠州。11月3日,孙中山先生亲由广州再赴石龙督战,并举行军事会议,布置对陈炯明作战方案,攻打惠州的态势就这样摆开。
1924年4月7日,孙中山先生指挥滇、粤、桂军分三路攻打惠州。当时驻守在惠州的杨坤如部,凭借惠州险要,构筑了层层防御工事,顽抗死守,令讨贼军无法迫近城门。
那时,讨贼军将惠州严实地包围着。府县两城人员来往,只能由浮桥通过,县城剩下便门仔(现市医院前面)可以出入。讨贼军在水北沙滩用小艇渡江,叛军则据守府县两城沿江工事或城垛进行猛烈射击,阻止讨贼军渡江。经一阵对峙后,小艇退回沙滩,人伏在沙上,叛军便停止射击,一日持续多次。有些胆子大的老百姓走上东坡亭城垛观战或伏在屋顶瓦面静观,目睹双方攻防。密集枪弹飞来飞去,有时击中胆大的观战者和行人。此后,便没有人敢去观战,也不敢随街走动,生怕被流弹击中,只好缩在家(店)里,静听密集的枪炮声。
屡攻不下的讨贼军,从长洲要塞的新西江炮台和白鹅潭炮台调来两门重炮(当时惠州人叫这两门炮为猪仔炮),运送到惠州城外飞鹅岭、梅湖炮兵阵地,试射时就命中了目标。其他大炮时打时停,个别炮弹落在民居,县城董公桥民居就曾被猪仔炮弹穿墙击坏,幸无人伤亡。讨贼军的飞机,不时飞临府县两城上空,对叛军军事目标进行扫射轰炸。这种飞机用帆布作翼,铁木作机身,飞得很低,炸弹由机员拿着投下,扫射也由机员托着机枪,对准目标射击。你别笑它原始落后,在当时已是了不起的先进空中武器。讨贼军出动飞机一般只有一架,有时两架,但早晚都会飞临府县两城上空。一天午后,讨贼军一架飞机飞临县城东坡亭上空,被叛军密集枪弹击中,滑落到现在东江大桥西边的沙滩上。此后,飞机不敢再低飞。
攻城、反攻城的战斗,持续了两个月左右,讨贼军始终无法攻下惠州城。两城百姓在困城的日子里,生活上遇到很大困难,特别是粮食问题,外面进不来,平码行、米店的存粮早已食净,不少人家只得吃米汤米糠,野菜树皮也用来顶肚,真是人心惶惶。6月7日,孙中山先生偕蒋介石走上飞鹅岭,用望远镜细心观察,觉得惠州民居密集,不便强攻,遂下令撤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