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份台账看下角村改革开放30年
笔者为撰写下角村史找资料时,发现了该村3份台账:一份是下角大队1977年3月份在实行大队核算前进行各生产队盘点的实物财产统计表,报表醒目的数据述说着30年前下角大队的实际情况。当时全大队12个生产队,共有2025人,而12个生产队于2月份转给大队的库存现金,(含死账8196.99元,多数为不能收回的医疗费)总计为23937.05元,全村人口平均约11元,实际可支配资金为15740.06元,人均7.77元。大队4家企业积累和大队积累26175.15元,总计41915.21元,全村人均约20元7角人民币。
第二份台账是1990年12月31日下角实行全民股份制改革,企业股份协议书记载的数据:集体固定资产商铺、厂房面积1万5千平方米,折市值为483.3390万元。以12月31日人口总数2275人计,人均股份为2124元。
第三份台账是一份统计数据。自1991年实行企业股份后,至2007年企业累计分红为3250多万元,每股分红达14300多元,集体固定资产中厂房、商铺面积达48000多平方米,计市值达4千余万元按入股人均达2万余元(不含地皮价值)。
是什么力量,让下角村集体经济如放了酵母一样快速地膨胀起来?下角人的回答是:有党中央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有一班思想解放、勇于开拓,扎扎扎实实做工作,全心全意为村民谋发展的好班子。
下角村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当时的村领导,坚持为改善群众生活为主要出发点,对兴办集体企业进行劳动力分流的工作格外重视。自1958年起就先后办起渔业队、畜牧场、三鸟养殖场、江河捕捞组、青年林场等队办企业来分流劳动力240多人。他们还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化人多地少的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办起了搬运站、建筑队、制衣社、修理站等分流劳动力160多人。基本上将富裕劳动力进行合理支配,并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粉碎“四人帮”以后,党支部书记尹星尧和班子成员,将全村经济发展与惠州的城市发展结合起来,自1977年起,集集体之力,将全村水田、杂地改造了600余亩排灌方便的蔬菜基地。并于1978年建起了180亩菱湖自动化喷灌蔬菜基地,使全村从“以粮为纲”的小农业向“多种经营”的大农业推进,劳动分红值达到1元2角,从而使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进一步提高至130多元,使村民基本上过上了温饱的日子。
合作化以后的下角大队,由于自然条件太特殊,对于大队创办与农、林、渔、牧无关的搬运站、建筑队、河粉厂等副业组织,上级领导睁只眼、闭只眼(有档案表明,公社党委对下角大队、生产队骨干的任命书,没有大队领导引以为荣的搬运站、建筑队的负责人),若不然,也不能生存十多年。
1978年秋,大队领导觉得下角有惠阳机械厂、惠州糖厂、电力局等多家大型企业,然而却没有象样的餐饮服务机构。于是他们就筹办一家餐饮企业——“厦廓茶楼”,以解决20多名富裕劳动力。然而作为服务业,都是国营单位在经营,大队办餐饮服务业,的确是胆大包天。于是领导之间都拿不准,办还是不办?大队党支部书记钟尧最后拍板:办!要是上面派人来拆,再说。于是,大队秘密地组织茶楼班子,将原在生产队任队长的刘石发抽调茶楼担任负责人。大队将水挞(现下角立交桥一侧)几间集体房简单地修缮,并置办了炊具、餐具及10多张桌子和60多张椅子。
大队从生产队抽调了魏干、谢欢爱、廖添、吴茂酬、王新发、陈树章、陈维、王亚粼、陈丽浓、钟瑞金、董雄、陈迫达等10几名社员进茶楼就业。开业是日,他们没有举行“庆典”,而是简单地进行了开业仪式。
要办就要办出特色,因此,“下角茶楼”在当时的下角成为比较高档的餐饮场所。它以做早茶为主,各类燉盅、面点、小食,品种多色、多样。特别是“引客入座、客坐敬茶、先点后上、送食上桌、食后埋单、丰俭由客、服务周到”的新型服务,让顾客耳目一新。
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茶楼的服务风格吸引了许多食客,当地企业的工人和居民的亲朋聚会、过生日、小孩满月总是相约到下角茶楼就餐。环境好、服务好、食品鲜美,且价不高,深得大家青睐。许多惠州城里人,也不嫌路远,结伴闻名到“下角茶楼”喝早茶,尝美食。
“下角茶楼”开业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在上级传达了党的三中全会精神以后,大队党支部一班人首次听到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词。虽然,还不能全面理解这些新词的含义,但他们坚信,“贫穷决不是社会主义”。大队领导人人的心田如久旱逢甘雨,顿时感到心中悬着的“下角茶楼”这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大队党支部一班人认真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抓经济建设。在抓好农、林、牧、渔工作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工副业,以壮大集体经济、改善群众生活。
1979年初,大队领导得知李炳炎先生(早年去香港定居)接到一批圣诞用品的加工业务,于是立即想法与其夫人黄红香(早年为青年林场知青)取得联系。请李先生把串珠工艺品的加工业务引入下角,率先在惠州办起首家 “三来一补”企业。
大队从学校刚毕业的女青年和部分青年妇女中挑选了30多人进厂工作,并任命共产党员、妇联副主任郑秀云担任厂长。
有了第一家的“三来一补”企业所带来的效益,大队领导悟出了“无工不富”的道理。他们认识到:要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和改善群众生活,就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在引资办厂上下功夫。与是他们请李先生帮助介绍多名香港老板带项目来下角投资。
经过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努力,他们先后采取“以商引商”和“以情引商”的战略,又先后利用集体闲置房,引进了袋帽厂、丝印厂、丝花厂、五金塑胶厂等4家“三来一补”企业在下角落户,不但解决了近200人就业,村民收入也显著增加,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
大队党支部一班人,一方面积极招商兴办“三来一补”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地寻找商机兴办集体企业。1979年后,开发深圳特区,许多经营建材的商贩在惠州进行商务活动。因为他们属“贩子”,国营招待所一般不予接待。“小贩”们吃住非常不便。下角大队的领导觉得这是个商机,应该抓住时机进行创收。于是立即召开班子会议,决定办招待所。为了解决招待所的客房,大队决定将林场的桑园改菜地,将蚕房改成客房。
决策一下,马上行动。1980年秋,大队委任原生产队长庄金海为下角招待所所长,并申领营业执照。招待所共有28间,设单人房、双人房,有洗手间;共40多个铺位。大队安排陈葵娣、陈葵花、陈淑琴、陈敬、王顺妹等10多人为工作人员,由黎合负责招待所食堂。
大队招待所食堂以服务客人为主,保持不亏损,因此食堂伙食价廉实惠,深得客人们的赞赏,从此也名声远播。
招待所开张后,生意一路看好,第一年毛收入达2万多元。除去损耗、折旧、水电、燃料、员工工资等,获利约8千余元。
为了兴办集体企业,下角党支部一班人是想尽办法。1987年初,一位香港老板要办塑胶厂,经朋友介绍,找到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庄国钦和管理区主任黄松发。香港老板看中了有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的大礼堂(影剧院),要求将前厅二、三楼改为工人宿舍,连同一楼耳房原管理区的办公室也要租用。
庄书记和黄主任非常重视香港老板的到访,对香港老板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他们说服其他骨干,将管理区办公室移入原招待所傍的小房内办公。并通过思想工作和经济上的补偿,终止大礼堂前厅二、三楼已作招待所客房的合同,终于把整幢大礼堂改建为厂房。外商对管理区党政领导的工作效率非常钦佩,称他们是一批干大事的人。一个每年集体增收5万元的项目就这样落户在下角。
村党支部认为,引进企业落户,不但能给集体带来更大的收益,最重要的是能带来人气安排村民就业,还能带旺市场,更能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1988年大礼堂以厂房出租后,集体年新增收入5万元。这可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庄国钦和黄松发觉得建厂房出租是一条既保险又快捷的增收之路,尽管实行生产责任制,集体办的实业都进行了承包经营,但是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方向决不会错。
他们把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带到支部大会上,批评了少数人认为责任制就是各户归各户的消极思想,坚定地把“搞好责任制,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工作指南。
于是他们集中财力,筹资37万元率先建起一幢三层,总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的工业厂房。由于当时专门的厂房不是很多,厂房还在建设中,就有人前来商谈承租事宜。后来有一家做手袋的老板每月以每平方7元的租金,租下整幢厂房,集体每年又增加收入近13万元。
庄国钦和黄松发从厂房建设中得到启示,要建设有配套房的小型工业区才有吸引力。在第一座厂房交付使用后,立即召开全村骨干会议,提出要把建厂房出租,招商办厂和鼓励村民兴办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全体村民因土地征用而日渐富余的劳动力转移。
1988年底,他们又规划了3000多平方米的土地,建起1幢6层楼的厂房和1幢5层楼的配套宿舍,总建筑面积达8500平方米。为了能建起厂房,他们采取“借鸡生蛋”的方法筹资,以自己的人格作担保,想办法筹资,并于同年10月就竣工验收,交付厂方使用。
这座厂房使用面积大,配套完善,每平方米月租金达8元。厂房投入使用后,使集体年新增收入达80多万元,是年管理区集体纯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1990年,为了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全面的责任制。是年,下角除各小村全面推行责任制以外,对集体资产也进行了全面清理,全部分派到户。当时有新建厂房和旧房5000多平方米。是分割到户,还是采取集体经营?各种意见不一。
党支部书记、主任庄国钦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认为,集体财产是全体村民的,我们不但有责任管理好,并且还要经营好,让它发挥出好效益。为了更有效地利用集体财产,觉得还是合作办一个集体股份企业比较好。于是他分别找管理区骨干商量对策,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思想工作,使骨干的思想得到统一,形成了一个创办下角管理区股份制企业的决议。于是,下角管理区在惠州创办了首个村民股份制企业。
股份制企业成立后,管理区领导一班人坚持为群众管好家,当好家,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将企业每年收入的50%作为分红,留下部分资金发展企业。
1991年,筹资350多万元建起占地600平米的5层结构的厂房1幢及配套的宿室1幢1800平方米。除厂房1楼8间店铺分由8个村民小组经营外,其余集体管理,年收入达50多万元。
1992年,在下角南路投资建起占地400平方米高6层的管理区办公大楼,于1993年初搬迁,使管理区改善了办公条件。
1993年,经村民代表同意,以股份制形式投资建设永龙工业区。工业区占地5万余平方米,规划按照30%的建设密度,首期投资1200万元,兴建5层高的标准厂房和宿舍各2幢,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之后又以边收益边投入的方式进行兴建。
1999年下角管理区改村民委员会以后,新一届党支部书记庄国钦和副书记黄庆生面对原村集体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旧房在城改拆迁中所得补偿的600余万元,没有以现金交割,而是让承办企业为村里在工业区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新厂房,还得到850平方米商铺的补偿。之后,他们又将商铺返售给开发商得到600万元的价款,再将钱投到工业区的建设中。同时又让各村小组参加共同投资,使工业区于2007年全面完善。
10多年来,集体企业累计分红达3250多万元,村民分红从每股每年几百元增加到近2000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