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的“讲古仔" (一)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惠城在清代中期之后(约1770年后)随着商业的发展,中下层商人、手工业者和流人城里的农民散工日渐增多,成为惠州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力量,这为数颇众的人由于其低下的地位与艰辛的生活,思想表现出鲜明的倾向:如敢于揭露统治高层的内部斗争和官僚地主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群众的苦难,赞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民主精神,讴歌保卫国土的民族英雄,向往秉公执法、为民除暴的清官义士等。同时,由于惠城经济日渐繁荣,市民行业分工越加精细,大大扩大和丰富了城镇的生活内容,加上他们对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日益迫切的需求,这种种社会因素都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民间文艺的一种形式——说书(广东一带称讲古仔)其题材比说书更广泛,便油然而生,它为下层劳动者送来了廉价的精神食粮。
清代中、后期,作为当时惠城通俗文学一个主要类型的“讲古”,其底本称“话本”,随着“讲古”行业的兴旺,也就出现编写话本的人。这些编写先生相当复杂,大部分是科举失意而有一定才学的社会文人,也有一部分是低级官吏,医生、术士、商人以及较有才学和演唱经验的讲古者。他们多来自下层,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除编写话本外,有时亦编写戏文、杂剧、唱本、谜语,楹联等。在清代中期近百年间,惠城“讲古”的种类比较丰富,有讲史、小说、说诨话、说三分等。讲史是讲历史故事,说三分专说魏、蜀、吴三国故事,说诨话是说诙谐滑稽的故事。由于讲古技艺的发展、讲古者们的互相竞争,促使话本创作质量不断提高。以讲古话本为例,它除了表现市民和下层人士的政治倾向和生活观念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商业性和娱乐性,这跟惠城下层群众的生活地位和审美趣味关系甚大。
惠城讲古的场所十分广阔,有酒楼茶肆、瓦子勾栏、露天空地、街头巷尾、寺庙、乡村,甚至府第。场地不受限制,也无须特别的演出设施,故最适合市民和下层劳动人民的娱乐需要。
“讲古仔”之称是惠城人俗语,意即讲故事或说书。讲古的大多四十多岁,也有些老年人,全是男性。
讲古的大多穿一套旧长袍、脚着旧黑面布鞋。天热长袍的料子是轻薄凉爽的“竹纱布”冷天是厚布,而脚上的黑面鞋则由薄黑布料换成绒面料。衣着虽然多是七成新左右,却浆洗得很洁净,举止文雅。他们手携一小布袋,因手袖较长较宽大(当时长袍是如此形状)故走在路上外人看不出其内有小手袋。小布袋装的东西很少:一、二本话本,沙纸扇(惠城自产纸扇,扇面相当韧而耐磨擦,是用城郊山上的稔树根刮皮煮水,将上好“沙纸浸染后贴于扇骨上晒干而成,色泽一般深棕色)一把,小铜铃一个、惊木堂一块。沙纸扇既是道具也是扇凉之物。有趣的是,他们使用沙纸扇相当娴熟,开合快速“唰”声响亮,很多老听众往往能从其开合沙纸扇的动作和声响知其是否“老积”(惠州话“老积”指功高艺熟的老艺人)。小铜铃高约八厘米,铃口宽约五厘米,可摇出音频不同,音量高低有别的铃声,以警告听众留心听讲;而讲到富有情感的动作,如迈方步、散步、大步流星走或骑马的各种快慢步伐等,铃声如同配乐般衬出其境界;激动或特别提示时,听众也能从铃声感受到。如果十分愤怒或严斥故事中的坏人坏事时,以硬木做成的惊木堂往桌上一拍,连鬼神也惊!
讲古人在清代中期约有二十几人,至清末(1900年前后)减至十几人。讲古人的衣食父母——听众,多是社会上的中、下层人士,特别是下层百姓为多:挑夫、肩夫(抬轿者)、修桥补路的、三行仔、小商贩及一些城镇闲人、中老年人、小孩、家庭妇女等。听众多时近二百人,甚至更多(如庙会、打醮等民间活动及年、节日人数最多);少的时候,十个八个也说不定。讲古时间多在白天上午与下午;晚上七时至十时之前,因当时的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除年节或其它特别庆贺,一般九时左右即梦周公,十时后已乌灯死火(没有灯火)。
每次讲古,大约是2—3个钟头,中间休息15分钟。开讲时轻摇一下有节奏的铃声,示意即将开始,并向各位收费——每次约普通劳动者每天收入的九分之一或更低些;长篇故事,从头听到大结局的,享受七折优惠,一次收够,并发一张盖有讲古人章印、写明故事名称与讲古时间的硬纸片,来听时出示一下即可,最后一次开讲时即取回,怕听众听完后太兴奋而忘了交回来。讲述中,路人偶尔立足倾听的——欢迎;“呆立”超过半小时的,讲古仔便上前邀他(她)做“插班生”——收一定的费用,一般大多是路人自愿付出,多少并无死板规定。
有时讲古者则采取灵活办法:开讲时任听众自由交钱,多少无限定。一般说来,遇到经济能力较好的听众,或对其中一些携带恋人、青年人带老一辈人来听的较常采取如此手法收费,这主要靠讲古仔慧眼识人,通常这一审时度势之举能为他赢得多些收入。偶尔,讲古人也会应邀“宅说”或“游说”。“宅说”指到豪宅、府第等有权有钱人的家中去讲古,多是半天或一天,讲的内容由宅主定,一般预先二、三天告知。内容多数是古代题材,这对讲古者来说,自是轻车熟路,欢喜应承。自然,有些古代题材,讲古者也不一定胸有成竹,万一遇到这种“奇古”,讲古者也会“托塔应承”(大胆应承之意,即使叫他去托起西湖塔,他也说会托起)。自承托之时,他便要抓紧时间,去同行或读书人、亲朋处,或听或借书,然后精心整理(写出大小提纲,讲时回忆提纲而讲)。这几天将是讲古仔最辛苦的时日,惠城讲古仔据说从未拒绝过一个顾客,可见其用功之深!讲古者从未拿起话本当众念那么一小段,可见其记忆之强!讲古者总是以学生应试之心去谋求两餐的。某些富贵人家会出轿请其去,收入一般比平时要高一至二倍,甚至更多,只要合宅主心意,赏钱就丰厚,不过这种好事并不多,一个讲古仔一年能有三、四次这样的机遇便算不错了。
何谓“游说”?这是指到西湖画舫去讲古。当时惠州西湖上有湖山、翠微等三艘豪华典雅的大船,内设厅、房等。船内布置得美仑美奂;雕龙凤及各式花鸟图案,厅内挂名人字画、对联,摆放异石和珍奇花草,以靓棋盘砖铺地,窗棂嵌五彩雕花玻璃,红木精雕桌椅……面积近90平方米,每船装饰互不雷同,全方位提供吃喝玩乐或小型聚会甚至十人以下的住宿。画舫平时驻停在明月湾“廉让之间”水域涵洞门外或苏堤与平湖门一带。有客来则撑出湖心,水天一色,边饮边游动舫,不尽风光滚滚而来,宾客尽享人间之乐!能包船游湖的,自是非富则贵了,其费用,比在陆地上最好的酒家、吃同款的山珍海味要贵近一倍左右。讲古者应邀。“游说”,主人自不会亏待他,一般会吩咐船家给他好酒好菜。
游说”的故事大多较简短,有趣而诙谐。有些宾客兴趣骤至,会叫他突然变换题材……其中笑话、谜语、联趣、花鸟虫鱼、风花雪月,惠城风土人情、民俗、历史之类,及在画舫上触目可见景物而咏吟的诗词等,都是“游说”的题材,幸而“游说”者大多是讲古者中的佼佼者,对如此繁多而又要有急智才能应付的内容,基本上都能“兵来将挡”,博得席间阵阵掌声,笑语漾湖。例如“游说”常用的一首劝酒诗就颇有雅俗共赏的风格:“桃花李花春天开,有诗无酒笑不成……”游说者凭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笑容可掬、态度热情而获得比平时多二倍以上的报酬,更不用说席间有些客人会送小红包,曲终人散后可以带些剩菜(全是山珍海味高档菜)回去,煮沸洁净后,全家人围坐一桌,来个“山珍海味大品尝”。故人们戏说,“游”一次好过过年!可惜这样的良辰美景并不与下层百姓做伴,机会如皇帝补皮鞋——难逢难遇,有时一年也没一次。

容日伟(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