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

家乡区县: 东莞市

十五”时期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
(一)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高速稳健增长
“十五”期间,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显。目前,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超过3000家,规模以上企业1164家。2005年,东莞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8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是2000年的近5倍,占东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3%,顺利完成了东莞市“十五”规划中电子信息业产值占东莞市工业总产值45 %以上的目标;实现利润39.92亿元,比上年增长6.4%,比2000年增长近两倍,占东莞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2.1%。2005年,在东莞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1.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2%。
(二)主导产品在产业链地位突出
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丰富,种类齐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品配套率高,已融入全球市场配套供应体系之中。东莞市生产制造的IT产品在世界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10多种主要产品,如电脑磁头、扫描仪、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录像磁头等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均超过20%,电脑整机的零部件配套率达95%,配套优势明显。
(三)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近年来,东莞市积极推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重视培育和扶持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落实《东莞市扶持大型企业优惠措施》、龙头企业服务制度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对东莞市电子信息企业的服务,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大型重点企业在行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今年,东莞市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2006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东莞市35家工业龙头企业当中,电子信息企业占了6家;东莞市20家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当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9家。大企业对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贡献明显,6家电子信息龙头企业(除诺基亚外)占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利税占了9.5%。龙头企业还直接影响着行业的技术结构升级的进程和市场格局。在创名牌方面,电子信息企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获驰、著名商标数量共15件,名牌产品、免检产品数量22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数量1个,占总数量比重19.39%。其中,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个,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5件。龙头重点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东莞市整个信息产业发展和效益增长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四)自主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东莞市经贸、科技等职能部门积极开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自主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东莞市拥有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当中,电子信息企业有129家,占总数的52.4%。“十五”期间,东莞市电子信息企业列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项目4个,累计投资总额为7630万元;获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中标项目1个,投资总额为1200万元;列入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7个,累计投资总额3.72亿元;列入市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重点项目31个,累计投资总额4.48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分别获得了国家、省、市的财政资金扶持。此外,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和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这批自主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的实施和研究开发及技术中心的建成,为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有新突破
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05年,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成功引进了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建立了电路设计与实验中心等九大自主创新公共研发平台,致力于解决东莞市及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企业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难题,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技术的集成创新,不仅能有效推动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还将把其研发与技术功能辐射到整个珠江三角洲。另外,根据《东莞市重要技术标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05年,东莞市开展了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该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和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标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及系统性,更好地为企业生产和扩大出口提供标准信息和标准服务。
(六)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
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明显,是首批由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定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充分把握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认真贯彻《东莞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意见》的精神,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扶持,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完善产业链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市形成了一批电子信息企业集聚明显的产业重镇,如石龙、石碣、寮步、清溪、虎门、塘厦、黄江、长安、常平、厚街等。1999年,石龙镇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镇”,2005年该镇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第一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石碣镇被中国电子商会授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称号,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这一称号的乡镇。2006年,寮步镇也获得了中国电子商会认定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强镇”称号。
二、当前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但与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东莞市信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附加值低,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在国际产业链中基本处于加工组装及配套环节,核心产业仍然薄弱,关键和核心的电子元器件及软件都依赖进口,缺乏集成电路及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关键器件的生产配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的核心技术几乎仍主要依赖国外,由于缺少有效的技术积累和人才支撑,使得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
(二)产业根植性不强问题仍然突出
东莞市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当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总数为九百多家,约占总数的80%;完成工业总产值1600多亿元,约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90%,产业的对外依存度明显过高。本土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大型企业,民营电子信息企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中小企业的特色优势和专业化分工并不明显,同质化竞争严重。
(三)出口结构不合理
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加工贸易比重过大,产业带动能力不足,来料加工出口占总出口的绝大部分。二是出口主体结构失衡,过度依赖三资企业,而且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贴牌生产,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有品牌产品。三是出口目标市场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美国、香港、日本等地区,所占比重为50%以上。市场的过分集中,极易招致出口国的反倾销诉讼,大大增加东莞市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风险。
(四)企业信息化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缓慢
推进企业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是实现东莞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几年来,东莞市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东莞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仍有差距,东莞市企业信息化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仍比较缓慢,特别是传统支柱产业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
三、下阶段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东莞市2004-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中提出了东莞市信息产业发展基本思路,发展壮大信息产业,提高引进外源资本的水平,提升东莞市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成国内较为活跃的信息市场和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巩固信息产业作为东莞市支柱产业的地位。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为进一步推进东莞市信息产业发展上新台阶,实现东莞市从电子信息产业大市向强市转变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
落实贯彻《东莞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东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提升东莞市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要突出抓好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加快研究和落实进一步加快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政策,组织实施专项工程,重点发展Linux软件、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以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各类应用电子产品,以传统产业改造和信息化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大力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信息家电、消费类电子等量大面广的产品,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刘巧玲(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