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人文

家乡区县: 韶关市浈江区

人口
编辑

2012年末韶关常住人口286.87万人,比上年增加1.8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53.3%,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户籍人口326.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3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81万人,人口出生率17.33‰;死亡人口2.31万人,死亡率6.89‰;人口自然增长率10.44‰。[6]
韶关古为长沙、豫章、南越之地,在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岭南文化交汇之地,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居民大部分为汉族客家人,还有小部分广府人,韶关市少数民族以瑶族、畲族为主,还有满、回、京、苗、黎、白、侗、土家等,共44个。
瑶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始兴县、乐昌市、曲江区、武江区。
畲族主要分布在南雄市和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6经济
编辑

综合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888.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14亿元,增长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1%;第二产业增加值373.3亿元,增长11.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第三产业增加值390.05亿元,增长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9%。三次产业结构为14.1:42:43.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11万元,比上年增长9.1%,按平均汇率折算为4922美元。分区域看:韶关市区生产总值449.64亿元、增长9.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8万元;县域生产总值443.61亿元、增长10.5%,占全市的49.7%,人均生产总值2.39万元。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81.76亿元、增长15.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34.68亿元、增长9.5%。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5.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6.5%,房地产业增长8.5%。民营经济增加值450.2亿元,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7%[6] 。
第一产业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46亿元,农业增加值126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580元。建设高产稳产农田近40万亩。优质水稻、蔬菜、畜禽产品、烟叶、水产品、水果等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如南雄板鸭、张溪芋头、火山粉葛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初步形成14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30个“一乡一品”专业镇,建立了南雄金友米、韶关市无公害蔬菜(乳源)、新丰佛手瓜、曲江沙田柚、乐昌马蹄、翁源三华李、乐昌无公害蔬菜、新丰黑皮冬瓜等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6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4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8家,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71家。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累计41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5个、绿色食品认证8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77个。有13个农产品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农业类)荣誉,乐昌市的张溪香芋还荣获“2012年广东省十大最具人气土特产”称号。全市建设了1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8个,累计总投入28.6亿元,其中10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33个,累计投入26.1亿元。粤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广东省科技厅评为省农业科技园区,2012年1月21日,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101个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现有台商29家,投资规模9.5亿元,经营面积4.7万亩[7] 。
种植业
韶关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粮比重较小[8] 。
韶关地区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茶、大豆、棉花、麻、蔗、烟草、蚕桑等[9] 。
林业
韶关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十分有利林木生长。尤其杉木,生长迅速,一般15至20年可成材,且材质好,驰名省内外。韶关是广东省的杉木中心产区,连南县金坑乡素有“杉都”之称。韶关是广东省最大的再生能源基地和天然生物基因库,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和林副产品资源。1984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全市有林业用地220.3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71.95%;有林地125.33万公顷,占广东省的32.99%;森林覆盖率达44.19%。韶关是广东省的重点林区,所辖12个县均是重点林业县。
韶关山地辽阔,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林区群众,历来靠山吃山,有悠久的耕山营林习惯。林业对于改善山区人民生活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林业部门调查,主要林区乡镇山林经济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10] 。
畜牧业
韶关市畜牧业方面主要饲养猪、牛、三鸟等[11] 。
特产
韶关特
特产
特产(3张)
产有北江香菇、冬笋、笋干、白毛茶、北乡马蹄、南华李、三华李、甘木通、龙脑、巴戟天、大鲵(通俗称“娃娃鱼”)、棘胸蛙、马坝油粘米、乌石红瓜子、猕猴桃、冷水猪肚、爆炒山坑螺等。
第二产业

韶关历史上以农为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但起源颇早,且有过鼎盛时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时代已有制陶业;唐宋时期手工业与矿冶业已有相当发展,《宋史》载:“庆历(1046—1048年)末韶州天兴铜大发,岁釆25万斤,诏即其州置永通监。”韶州南雄曾是当年织布丝绸中心;明代阳山为当时全国十三个铁冶所之一,年产铁78万斤;清代土纸、毛笔生产兴盛一时。民国以后,开始出现一些官僚资本家经营的工矿企业,釆煤业、以木炭、柴油为燃料的小火电业萌芽[12] 。
2012年工业增加值315.2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1.46亿元。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等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179.8亿元。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8%。韶钢集团年产钢能力已达58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成为广东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示范企业”;韶冶生产能力现已达到年产铅锌20万吨水平,连续多年被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效益企业;韶关发电厂经过七期工程建设,期间共建成11台发电机组,总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年发电约50亿千瓦时的大型骨干发电企业;韶关卷烟厂2004年年产突破30万大箱的生产能力,是“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广东省工业企业200强之一”。我市掀起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两个高潮,大量承接了珠三角转移过来的产业。2012年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到位资金101.8亿元,年末产业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个,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8.55亿元[7] 。
七大支柱工业:机械工业,制药工业,钢铁工业,烟草工业,电力工业,玩具工业,有色金属工业。
高技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钢铁冶炼及加工工业;石油及化学行业。
优势传统工业:食品饮料业,建筑材料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业,家具制造业。
防洪工程:乐昌峡水利枢纽
第三产业

韶关据五岭之口,商品流通承南启北,唐宋时期为岭南商业重镇。内地货物多经庾岭进入韶州运往广州和南海各地,岭南特产、沿海食盐和国外香料、工艺品等货物也经韶州复道庾岭运往虔州或转运至京师、中原各地。韶州成为联系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南北货物转运集散之地。尤其宋代,随着全国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韶州商业经济更为活跃。韶州铜矿的开采和冶炼(今曲江大宝山一带),产量居全国之首,成为北宋最大的铜冶炼中心,加上韶州永通监(铸钱局)的开办,促进了韶州商业发展,南北贸易往来频繁,在韶州转运集散的北货有丝绸、棉花、茶叶、烟丝、瓷器等,南货有广盐、铜、铁、锡制品、香药、百货、岭南特产等。至明清时期,韶州的牙行业、行栈业、旅栈业、银楼业、中药行业、烟草行业、布匹行业、典当业、米行业、盐行业、京果行业、饮食行业、土纸行业、运输业等颇为兴旺,这一时期在韶州城内和城郊先后建了九大贸易市场(墟市),即清平墟、南皋墟、皇中墟、长坪墟、大墨墟、上韶墟、文化墟、布贤墟、大风墟。各地商人来韶经商频繁,“舟车辐辏,踵接肩摩”。尤其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南北货物和国外进口商品,大都运来韶州转运集散。湘赣、江浙、闽南和广州各地客商,纷纷来韶经商,先后在韶州设立一批商业会馆,其中主要的有广州会馆、四邑会馆、豫章会馆、福建会馆、楚南会馆、赣州会馆、兴宁会馆等。南北货物的云集,韶州关税银也随之日增,至道光年间,韶州太平关年税银收入达21万两,转解户部14万两,比粤海关各口岸年税银之总和11万两还多,成为国库和地方财政的一大财源[13] 。
2012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销售额661.02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销售额604.51亿元,住宿餐饮业营业额56.51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9.59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4.62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96亿元。有水果、蔬菜、粮食、小商品、布匹、水产品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百货、农副产品、摩托车、野味山货、旧货交易、机电产品等商品专业街。沃尔玛、益华百货、华强电子世界等著名零售企业在韶发展势头良好。以碧桂园、恒大等国内地产商巨头为龙头的房地产良性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信息、中介服务等服务行业呈快速发展势头。2012年接待旅游者人数211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5.9亿元。“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旅游总体规划都已形成。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含外币)余额1117.81亿元,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48亿元[7] 。
2012年末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1家,其中省级重点研发中心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1家,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全年取得科技成果67项,其中9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 “星火计划”4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814项,专利授权1431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74项、发明专利授权39项。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居广东省山区市首位,产学研工作荣获中国产学研结合促进奖[7] 。

逸楠(2014-12-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