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家乡区县: 梅州市大埔县

简介

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为了正本清源,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经众多音乐家研讨,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

古朴大方、典雅优美的客家汉乐在广东、福建、台等省区和东南亚华人中间广为流传。客家汉乐和广东音乐、潮州音乐被称为岭南三大乐种,各以其自身无穷的艺术魅力和特殊风采世代流传、经久不衰、享誉中外。

背景

清乾隆元年明通进士大埔百侯人杨缵烈在海南琼山书院教书时,登明冒塔,其传记云:"时柳叶徐鸣,月色如霜,回斋援洞萧奏《水龙吟》一弄别去。"以上见《大埔县志》人物篇,称为"儒家音乐"。至于中军班音乐,民间大锣鼓和八音等,清乾隆十年(1745年)《大埔县志》卷之十《民风。立春》载:"立春先一日,各里社戏剧、鼓吹以逆土牛,农民视牛色辨雨D."鼓吹就是中军班音乐和八音锣鼓泛称。再说庙堂音乐,唐朝已有寺观僧尼,为适应当地民俗风情,佛曲吸收了民歌、民谣和流行小调,同时请中军班音乐艺人以唢呐伴奏,一直沿袭。

风格特点

1、曲调类别与标题特征在广东汉乐“丝弦乐”和“清乐”中,历来有“大调”和“串调”之分。
2、音阶调式与特性音广东汉乐基本上可分为两种调式音阶。
3、套曲联奏及变奏特点广东汉乐属曲牌体音乐,是套曲结构或称曲牌联缀体结构。
4、此外在不同种类乐器组成合奏时,由于乐器性能特点不同和演奏手法上的差异,不但在音色上形成对比,而且在曲调走向和节奏音型的运用上富于变化,从而具有“支声”复调因素的变奏特点。

演奏形式

(1)“和弦索”和“锣鼓吹”

和弦索指用头弦领奏,由月琴、琵琶、椰胡、角胡、三弦、笛子等合奏的丝竹乐形式;锣鼓吹是由唢呐主奏,加上苏锣、小锣、钹、碗锣、乳锣、梆子、摇板等打,击乐器的吹打乐形式。头弦(俗称“吊龟子”) 和苏锣是汉乐中最有特色的乐器。打击乐器—般都有严格的音高标准。

(2) “清乐”

只有筝、琵琶、椰胡三件乐器,俗称“三件头”。

(3) “中军班”

主要流传在兴宁、梅县、大埔和闽西—带,是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音乐班,旧时作为仪仗性乐队在婚、丧、喜、庆等场合吹奏。

代表曲目

代表曲目有丝弦曲《单点尾》、《玉山坡》、《思夫》,唢呐曲《粉叠》、《普天乐》、《玉芙蓉》,庙堂音乐有《一封书》、《水底鱼》等。

音乐价值

1.广东汉乐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既传承了我国中原地区的宫延音乐、民间音乐的精华,又吸收兼容了客家地区传统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同时还吸纳了潮乐(大锣鼓)的一些成份,形成了独特、完整的音乐体系,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具有研究价值。

2.广东汉乐既保留了“中州古韵”,又富于本地民俗风情的特色,特别是在反映大埔民间习俗方有相当部分的乐曲,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

3.广东汉乐的五大类中,就有庙堂音乐,它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法事演奏的音乐。据考,庙堂音乐源于大埔本土的民间音乐,在与南迁而来“中州古乐”交融成为广东汉乐后,保留了庙堂音乐这类乐曲。这类乐曲虽然不多,但有鲜明宗教色彩。

XSK(2015-03-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