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修武

家乡区县: 修武县

戏剧

1、怀梆
光绪九年(1883年)冬,孟县怀梆艺人牛三堂因生活所迫,到修武县山区大东村落户,即在村上传授技艺。光绪十九年(1893年),该村张春来组织起有40余人参加的大东村戏班,很快怀梆风靡全县。至民国时期,怀梆最为著名的演员是崔福令(外号“拐来孩”),他嗓音优美,身架利落,扮相俊俏,闻名远近数县。崔福令下台拄双拐,上台不拄拐,拿手戏为《桃花庵》中饰陈妙常,《刀劈杨凡》中饰樊梨花。
2、京剧
光绪十五年(1889年),修武城内南门富家子弟李尧组织起京剧班,收纳数名贫困幼童学戏,数年后名声大振。民国13年(1924年),由郭相五等京剧爱好者发起,组成了“乐天社”京剧班。他们自筹经费,自购行头,免费为群众演出,有《九江口》、《四郎探母》、《状元谱》、《女起解》等传统剧目。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修武县城,“乐天社”自行解散。
3、二夹弦
民国9年(1920年)冬,原武县二夹弦艺人葛玉堂因生活所迫来修武传艺,南关村周文德等人均向葛拜师学艺,演出《小姑贤》、《三疑计》等传统剧目。

4、豫剧
民国35年(1946年)有一“血花剧团”在修武演出豫剧,曾风靡一时。1950年,北门村侯同勋春节时组织村内戏剧爱好者演出折子戏《断桥》、《劈山救母》、《卷席筒》等剧目,在当地大受欢迎。因豫剧充满地方特色,念白好学,韵调易唱,故至今仍十分风行。


5、上党梆子
1954年,斗水村戏曲爱好者郭麦旺等人组织起有30余人参加的上党梆子戏班,逢年过节演出《五凤楼》、《雁门关》、《海桃关》等剧目。文革期间,戏班解散。

民间艺术

修武县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有十多种,主要有:
1、花船,也称旱船。三个人物分坐(实为站立)在插满花的布制船上,由老公和丫环持桨划船,皆着戏剧古装,表演时三船穿梭跑动,停时只摇桨,开始唱词,并有乐队伴奏。
2、狮子:用麻和布制作成狮皮,两人驾驭,一人撑头,一人作身和尾,表演时可登山(上桌子),可直立,也可滚球和舞蹈,由训狮人指挥。
3、老虎:和“狮子”类似。
4、高跷:为传统节目。表演者双脚绑在两各50厘米高的木棒上,以代替双脚行走、跳跃,有古装,也有时装,扑蝶节目最为精彩。
5、腰鼓:为建国后新兴的文艺节目。表演者于腰际背一长圆形红鼓,双手持木棰击鼓,发出不同节奏,全队由拍镲者一人指挥队形和鼓点变换。为增加气势,另有大鼓重击。
6、秧歌:为革命根据地的传统文艺节目,人数不限,表演者按乐器节奏扭动,时而变化队形。
7、推花车:也叫小火车,建国初最为盛行。一俊妇坐(实为立)在一方形花车内,车后有两扶手,一老翁手握扶手作推车状,车两边少男少女各一人,手摇扇子扭动,一小丑担一软质杠子扭在车前,乐器伴奏,表演者扭动数圈后停在原地扭唱,唱腔为民间小调。

石静远(2015-03-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