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举源县),生于福建尤溪县,徙居建阳。18岁登进士第,为官9年,主张修明政事,立纪纲,厉风俗,设社仓,外抗金兵,内抑豪强。但在仕途上屡遭贬滴,因此将毕生精力用于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桃李满天下,是南来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朱熹初登仕途,任同安县主簿,为官以教养为先务。他对同安故宰相苏颂的道德学问深表钦佩,倡建苏公调。走遍同安的山山水水,倡导植树,并留下许多墨迹。日常公务,细致人微,对赋税簿籍,逐日点对,以防吏青从中作弊,凡对百姓有利的事,必格尽职守,不惮劳累。
朱熹在同“兼领学事”,直接管理地方教育。他积极扩建县学,在明伦堂左边建教思堂,又增设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在文庙大成股后倡建经史阁,多方征集图书900多卷藏于其中。在城隅隙地开辟射圃。他不辞劳苦,足迹遍金厦,采风劝学。还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访得本县徐应中、王宾二位进土善于讲学,且德行诚实,就向县令举荐,聘二人到县学任教,同时“选秀民充弟子员,一时从学者众”。在学校管理方面,朱天认为要以理喻人,他说:“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但他对违法乱纪的生员,也决不姑息迁就。他看到有些生员学习不认真,或投机取巧,或未到散学时间就回家,就专门写了《同安县沂学者》、《用诸生》、《补试榜湖等文告,要大家学习古人“爱日不倦,而竟尺寸之阴”,仿效“君子之学,以诚其身,非特为观听之美而已”,能“致思于科举之外”、“使学者有成材,而库序有实用”,坚决反对“假手程文,以欺罔有司”的市侩作风。
朱熹在同安虽然只有5年,但他的诲人不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对同安文化却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讲究读书方法,曾极有见地的指出:“读书负多,最是大病,下相都理会不得。若到闲时,无书读时,得一件书看更仔细。”他培养了许升、王力行等门徒及许许多多的“再传弟子”。同安县的讲学之风,正是从朱房簿同才兴起的。元至五十年(1350年)建的“文公书院”供奉着朱子画像,既是后代传道授业的场所,也表达了后学对这位先贤的敬仰与怀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