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挑花

家乡区县: 安徽省望江县

望江挑花是安徽省望江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扎根于民间,土生土长,世代相传。据考证,这一艺术最早始于唐代,约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说,在唐代兴盛时期生活于雷池大地香茗山麓的一方百姓,一直守着地少人稀的峰、峦、岭、岗,过着“日里撑船撒大网、夜里点火织网纱”的日子,虽不太富裕,但还算安逸。或许是出于一种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男耕女织”之余,天生爱美的村姑们便常常一起琢磨着怎样把自己亲手织就的纱巾、头布添些花纹来,就这样,最初的望江民间挑花便在村姑们的揣摩中应运而生了。
望江挑花在传承发展中逐步形成挑、钻、游、织等四种针法技艺。构图元素取材于生活,除各类几何图形外,常见的植物有藤蔓、花果、茎叶:如梅花、竹叶、牡丹、金瓜、莲花、菊花、石榴、柏枝、栀子花等;常见动物有蝴蝶、蜜蜂、孔雀、喜雀、鸳鸯、松鹤及十二生肖等。其他如太极、八卦、宫灯、日、月、星、云、山、水、舟、船及如意、元宝、金钱、寿字、福字、喜字、吉羊、平安等各种文字。其他还有各类人物的生活、生产、游戏,及喜庆、图腾、宗教等活动。与四川挑花、湖北挑花、云南挑花相比,望江挑花以其能形成正反成趣的独特技法,凸现了望江古雷池文化的精深。据说,最初指点并传授这一独特技法的还是唐代大文学家罗隐呢。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中、晚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罗隐为避“安史之乱”期间的兵火战乱,几经跋涉,寻寻觅觅,来到地处皖西南边陲,位于太(湖)、怀(宁)、望(江)三县交界处的香茗山中蛰居栖身,并过着一瓢一钵、石头支灶、拾柴为炊、卖文兑米、渴饮山泉、饥食野果、茅棚作屋、山石为床的贫寒生活。一年秋天,罗隐在山中采撷贮备过冬的野果时,正巧遇上几位头系布巾的村姑,也在山上采果打秋,于是,儒雅斯文的罗隐很有礼貌地迎上前去施礼问候,并与她们边采果边攀谈起来。从村姑们忙碌的身影中,罗隐发现村姑们头上那飘忽不定的白底蓝花头巾,虽然美观、大方、耐用,但由于其花卉图案是飞针走线刺绣的,其正面虽然好看,但反面的针脚线较乱,很不雅观,于是灵机一动,建议村姑们今后刺绣不妨用针在白底布上的两面进行挑绣,并随手从身旁的柞树上折下一根针样的长刺,对着村姑们取下的头巾做演示,村姑们把罗隐的指点默记在心,回去后便拿出针线和白布按照罗隐的指点挑绣起来,果然,挑绣出来的图案正反成趣,如同一辙,令人耳目一新。尔后,这一独特技法一传十、十传百,慢慢便成了望江挑花之特艺。望江挑花以其构图精美、正反成趣、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为望江人民所喜爱,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望江挑花别有意趣,娴熟的技艺,精致的饰品,是女儿们的身价与荣耀,也是父母的期望与骄傲;是夫婿的自豪与微笑,也是构筑温馨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护身符和传家宝。虽仅凭一根针、一绺线,在经纬布上游织,但它织就的是智慧、是靓丽、是文化。
1981年,望江挑花二次入选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的靠垫、手扶垫再一次展示了望江挑花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赞美的目光;1982年,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群众艺术工艺美术研究室联合出版了《望江挑花》,详细介绍望江挑花的形成及艺术特点和价值等;1985年由安徽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师张志综合合肥(古称庐阳)、望江(古称雷阳)两地挑花艺术的特点,创造设计出一种名叫“庐阳”的花布,曾由安徽印染厂大批生产,畅销中外,并打入国际市场;2000年,望江挑花三进北京。面对一个个接踵而至的荣耀,望江人尤其是望江文化界深谙望江挑花这一艺术稀珍的价值,他们旋即通过举办各种展览、研讨等形式,全面开启了继承、弘扬、开发的序幕,加快了搜寻、抢救这一汉族传统艺术瑰宝的步伐。
首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一曲《挑花舞》,红遍宜城,人人称绝。1992年的中国旅游产品交易会和中国黄山工艺美术品博览会,1999年的广州工艺美术品博览会,2000年的芜湖旅游工艺美术品博览会……望江挑花一次次闪亮登场并一次次获奖。
像百草园中千万朵奇葩一样,望江挑花正沐浴着新世纪的雨露阳光。在望江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争取下,不久前,安徽省已将其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系列抢救、保护、扶持、发展的措施正化为望江人的自觉行动。
望江挑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望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凯南(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