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族朋友刘宝俊 孟村名人

刘宝俊是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刘进庄人,回族;我是浙江省人,汉族,怎么会成为朋友呢?
原来,刘宝俊1942年参加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会,1944年参加渤海军区回民支队。后随部队挺进东北,他担任东北回民支队的副中队长。再往后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二师,二师参加抗美援朝,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二师作战参谋。1954年集体转业到西海固回族自治州。

我1958年从北京来宁夏,在宁夏日报工商部任编辑。编辑要蹲点,我的“点”是海原县农具厂,他当时是厂长、党支部书记。我与刘宝俊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刘宝俊对我这个大学刚毕业的汉族小兄弟多有照顾。有一次,我病在厂里(我每次去都住在厂里),他见天让我喝他们家的山羊奶(他家后院养了一只山母羊,可挤羊奶)。那时是“三年困难时期”,一杯山羊奶,是多大的情谊呵!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我到农村“劳动改造”,与他失去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恢复工作,到宁夏大学任教,他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工作。他编写了《回民支队战友录》《渤海回民支队年谱》等,有的在《宁夏大学学报》发表,我们很快重建联系,常有走动。

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时候,他主编、出版了《宁夏回汉团结四十年》(宁夏人民出版社),白立忱在序言里说:“刘宝俊同志编写的《宁夏回汉团结四十年》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我们今后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好教材。”这是72岁高龄的回民支队老战士刘宝俊对民族团结事业所作的贡献。

刘宝俊于1985年离休后,集中精力收集、编写有关回民支队、支援宁夏建设的外地人和回汉团结等方面的史料。他全力以赴,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等到我2011年写回忆录,里面用一大段写我与这位回族朋友的友谊时,我的书架上已摆了他编著或策划、主编的好几本书。如《宁夏回族人物风采录(1958—2008)》《中国回族名人辞典》《渤海回民支队人物英采录——纪念渤海回民支队成立七十周年》《回民支队战友百地书》《河北山东人在宁夏》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好几年没见他了。最近,我的另一位回族朋友朱康乐告知我刘宝俊新宅的电话,我遂打电话过去,准备寄一本书给他。他的夫人马金英接的电话,她说:宝俊85岁了,腿脚不便,他想你,出不了门……接着,电话里传来了刘宝俊响亮的河北口音:老朋友,我拄上拐棍啦,要不我去看你了。我说:过些日子我去看你,你等着。

过了一个月,我忙完手头的事情后打电话过去说下午三点半去,马金英说“欢迎你来”,我问怎么走,马金英正着说,就听见刘宝俊大嗓门在电话边上急着插话,好像是在说他家旁边有个什么标志。

那天我午睡起来迟了,已经三点一刻,赶紧打的赶去。我刚走到他那个别墅门口,看见一位拄着拐杖、提着小凳的老人在前面慢慢走。我几步上前一看,刘宝俊!他拉着我说:我坐在大门口等你,快4点了,我以为你不来了呢。

一个85岁、回族;一个76岁,汉族,两个人耳朵都有点聋,但仍然谈得兴高采烈,东一句西一句地回忆漫长岁月里的交往。他对回民支队的创始人刘震寰、王连芳的回忆,更让我感动。他说,“文化大革命”初期,银川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被煽动起来批斗刘震寰(刘震寰“文革”前是宁夏区党委常委),污蔑刘震寰是“土匪”,刘宝俊跳到主席台上,大喊:你们造谣,他不是土匪,是回民支队长。台下的人一拥而上抓他,他就跑,帽子被抓走,人跑掉了。

我说:你还写东西吗?他回头看看老伴,发现老伴出去散步了,就放低声音说:她不让写,我还想偷着写。我说:那你要注意身体呀!他说:没事,就是耳朵聋,眼睛不太好使唤,字写大点就行,我不找点干的,就傻了。过了一会儿,老伴散步回来,我说:你支持他适当写点东西,不要累着就行。她说开了:你不知道这人生活没规律,我说你多吃点水果什么的,他不,要吃肉;我睡楼上,他睡楼下,半夜三更一会儿开书柜,一会儿呱哒呱哒翻书,一会儿喝牛奶,整得我也睡不好;我早上7点起来锻炼身体,他睡到10点还不起;我反对的是这个。刘宝俊说:你别听她瞎说,我是半夜起来小解睡不着,就写写看看。我说:你85岁了,得听老伴的,生活要有规律。他说:知道、知道。

一会儿小儿子刘海洋回来了。我在海原县农具厂采访、蹲点的时候,他可能刚会走路,现在是宁夏一个医疗机构的领导,具有正高职称,也帮着父亲“写写看看”。刘宝俊让刘海洋替他在新送我的书上写几个字,他口授说:“送老朋友王庆同,不要写同志,老朋友就行了,同志太客气。”

称我为“老朋友”的这位回族老大哥,1945年入党,一生介绍5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汉族42人。

在他新送我的书上,我看到宁夏历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名单,首届(1983年)的“区直机关”里有“马金英”的名字。噢,刘宝俊的老伴是回族,也是宁夏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呢。

沐子言(2015-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