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墓3

历史原貌

据当地村民和纪氏后人说,当年纪晓岚为选择筑墓之处,特地从南方请来风水先生,遍寻纪氏庄园,最后确定北村新阡。当时墓地占地数十亩。按老人们记忆,民国九年所立的那通神道碑,原来的位置距纪晓岚坟丘约150米,立于墓地东方一条南北通道的路边,俗称“下马碑”,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意。此碑为重立之碑,原碑毁于何年已无人知晓。  墓碑原地现坟丘东21米处,碑下基石上,有一片石灰混合土夯实地基,上铺198×82厘米的两块青石板。现尚存一块,1989年修复墓地时铺于墓碑之下。墓石合二为一,周边有雕花。其上是一个巨型赑屃(石龟),已毁。从基石上还可看出石龟的爪痕。爪间距离前后爪距160厘米,左右爪距120厘米。赑屃背驮墓碑,碑冠已毁。从碑座到碑冠,整个墓碑通高5米左右。

  在墓碑与坟丘之间有一青石供桌,已佚失。桌面长约2米,宽约1米,四根桌腿呈圆鼓形。笔者访得一桌腿,高50厘米,中部腰围104厘米(直径约33.12厘米),底面直径21厘米。 

  原坟丘规模很大,据老人回忆,1963年当地闹洪灾,村庄被淹,一些村民到纪昀墓顶搭窝棚避难,上面可以容纳50多人。

  纪晓岚墓为辛山乙向口,从墓地东望,一马平川,无阻无挡,百里之外即是大海。墓丘北侧有两个大土堆,形似砚台,南侧有一片荆条树,时称凤凰林。西面(墓后)至硇屯(今其村已不复存在)之间是一片开阔地。碑下赑屃头东尾西,有“头顶泗家(十几里外有一泗家庄)脚蹬硇,南面凤林北砚宝”之说。

  墓地中还有其他人坟丘,共30余座。大坟两侧各有3座小坟,据说埋的是纪昀六个侧室。再往两侧延伸,向前跨半穴又各有两个较大的坟丘,埋的是纪昀的四个儿子――汝佶、汝传、汝似、汝亿。其孙辈坟丘则依序再靠前些埋葬。此种葬法,据说是纪晓岚生前根据风水先生的提议认可的,叫做“携子抱孙式”。

  当时神道两侧排有石人、石马等石像生,然而纪晓岚卒后不久,中国就进入了动荡的近代史时期。相传,纪晓岚葬后不多年,这些石像生就被南方的文物贩子陆续盗走,今已荡然无存、墓场外围原是葱郁高大的苍松翠柏,整个墓地规模宏大壮观,气象肃穆森严。

被毁情况

纪晓岚生前显赫,死后哀荣,墓地煌煌赫赫,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风雨的摧残,墓地渐次败落。而遭到最彻底毁坏的,则是文革中的一幕。  如今我们看到的纪晓岚墓碑,是从中间裂开又粘合在一起的。当地普遍的说法是雷击所致。碑下石龟的头部也同时被击破。据说当时坟圈内无树,有坟内植树“乱根”之说。墓碑成了墓地圈内最高的建筑物,故有招致雷电的可能。至于雷击的年代,应在20世纪20-40年代之间。

  据村中80岁老人回忆,他们的记忆中,就是残龟裂碑。再据纪钜臣重立神道碑时记载,“见先文达公神道碑碎于路侧,不堪收拾”,于是重立一通,但当时并提及墓碑开裂。可见墓碑遭雷击应在1920年之后,今80岁老人记事之前。

  1966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十年浩劫由此拉开序幕。8月份北京兴起红卫兵运动,一场“破四旧”的风暴在全国兴起。当年马连坦中学的红卫兵组织,几次扛着红缨枪到北村勒令造封建官僚的反,挖掘纪晓岚坟墓,并声称:他们要亲自动手了。在这种情况下,北村的红卫兵小将怎甘落后?于是抄起铁锨、镐头,在旗手的导引下,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开进纪晓岚墓地。不下两三天功夫,一处文物胜迹遭到破坏,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政治安定,经济发展,修复纪晓岚墓地已成了历史的必然。1989年,沧州市人民政府着手修复纪墓,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的韩金国同志主持其事。纪晓岚墓地被修复成为目前这个状况。如今,纪晓岚故里各级政府、各界人士和纪氏宗亲普遍重视纪氏文化的开发,纪晓岚墓地的再次修葺已经列入市、县政府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纪晓岚墓地将进一步得到恢复,一处供世人观瞻的文化胜迹很快就会建设起来。

蓝晴(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