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四月人倍忙-抄乐镇落花屯村农民夜校流动课堂见闻

家乡区县: 贵州省湄潭县

4月16日晚上7点,抄乐镇落花屯村张良科家的院坝里陆陆续续来了许多的乡亲们,他们大多数刚忙完一天的农活,四月正在农家最忙的时节,采茶是大多数乡亲的主业,一天下来,少不了腰酸背痛,但一听说在开农民夜校,村支书吴孝强要给大家讲乡村旅游发展。

大伙吃了口囫囵饭,就三三两两地赶往张良科家,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给孩子哺乳的妇女、挽起裤管的青壮年挤满了他们院子,当然也少不了追逐打闹的孩子,张良科边招呼乡亲们坐下边给大伙倒茶。

张良科家所在的位置是落花屯村铜鼓井生态旅游示范点,自2009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抄乐镇的支持下,该村依托优美的自然山水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开展以“四在农家”创建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村庄整治为重点,以黔北民居建房为标志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通过整合项目资金,配套建设了文体活动广场、休闲垂钓中心、农家宾馆和风雨长廊。示范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成为亲近自然、吐故纳新的“天然氧吧”,为乡村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

晚上7点半,看乡亲们都到来差不多了,吴孝强开讲了。
“我也没有什么文化,也讲不出啷个,只是和大家摆哈龙门阵,讲哈咱们落花屯村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他谦虚的开场引来大伙一阵笑声。

他说,大家想哈,十多年我们过的是啥日子,勉强够糊口,出门一身灰、进屋一身泥;现在大家的生活都过好了,还不是因为种茶叶,大家知道种点包谷,人又苦还找不到几个钱,种茶叶比较轻松,效益也好,大人细娃都可以摘茶,天天都有收入,但我们还要过更好的日子。
一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支书嘴里说成了把“包谷换成茶叶”。其实,对农民来说,讲一大堆空道理不如来一句实在的。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有个大老板看上我们铜鼓井啦,要在这里投资搞生态旅游嘞!”
“啷个叫生态旅游?”院坝里,年过花甲的张俊华问道。
“生态旅游就是到环境好、空气好的地方去耍了嘛。”开农家乐的汪兴强解释说。
“你说得也对,也不全对,人家看上我们这个地方有山有水、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高,要投资修建旅游设施,打造好环境,让客人来吃得香、玩得乐、睡得好。这样我们也告别了肩挑背驮的日子,专心搞乡村旅游。”
吴孝强继续说,以后有客人到我们村来旅游,大家一定要有礼貌,对人要热情,要搞好自家的环境卫生,还要树立正气,要让客人看到落花屯人的精神面貌。还有把家里空余的房子打整好,也用来接待客人,还能增加自己的收入。
“太好了,我们村又有大发展啦!大家一定要像当年支持修路一样,思想开放点,眼光放长远点,积极支持村里、镇里的工作,建设好更加美好的落花屯村。”老队长张育华的话代表了乡亲们的心声。
当天晚上,镇长助理苏文焕还向大伙讲解如何依法治镇的道理,村干部梁龙福向大家讲解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知识。还推荐出了汪兴科、张俊友、王友成、张良科作为“文明家庭之星”参加村里的评选。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0点,气温下降,凉风习习,但乡亲们的热情不减,大家围绕如何抓好产业、保护环境卫生的讨论依然继续着……
落花屯村的农民夜校流动课堂只是我县开展农民夜校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 为全面提升我县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群众素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全县范围内组建农民夜校,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农民夜校为载体,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利用2年时间广泛开展农民素质提升普及培训,切实增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增收致富本领和遵纪守法意识,并形成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雷玉亭(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