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镇历史文化落后。旧时,逢年过节或庙会,虽亦有文人聚会,兴办过诗社,写了不少名联佳句,但几乎全部佚散,流传于民间的仅一鳞半爪,很难窥测全豹。 本镇文化艺术真正出现生机的时间是“三中全会”之后。由于十年文革的饥渴,当时马踏圩的群众于春节期间自发组织了多项文体活动,征集对联、书画、诗词。后来这一活动扩展到全镇。每逢重大节日,由镇府主持,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1982年,曾征集到楹联、书法、诗词、美术作品近千件(比),投稿人遍及县内外。水东、电城、树仔、博贺、霞洞、林头、羊角、观珠、沙琅以及阳西县的儒洞等地均有来稿。仅博贺的李崇华一人即来稿160多件(比)。这些活动,继承和弘扬了传统的与现代的文化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 1986年,以吴苦楚为首的几个社会青年,组织了一个文学小团“龙潭文学社”,创办社刊《龙潭》(油印),发表了青年业余作者的一些短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龙潭》出版了20余期而停刊。 流传于镇内外的海话歌谣,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对研究电白县沿海地区的民情风俗颇有价值。 《电白海方歌谣一瞥》:民间文学作品集,王安仁编。1927年,由电城金昌印书局承印出版。该书辑进电白县电城、马踏、树仔、爵山等海话地区民间流传的歌谣。原版本散失殆尽。1987年,由电白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于马踏、树仔和茶山搜集到三本残本,校勘后重版。重印本186页,分为八大类,收进歌谣近1000首。这些歌谣具有浓烈的地方气息,古朴、谐趣。如: 红云飞过白云端,无水做田春过春; 无牛来驶受人气,无女织麻单穿裙。 又如: 光棍仔唱光棍歌,蟛蜞驮鸭过田塍。 老鼠驮猫过屋脊,蛤仔跳跳来吞蛇。 放火烧坡捉黄鳝,竹尾装笼捉水蛇。 然而,作品中的许多方言字都是自造,实属牵强附会,虽详加注释,仍甚为费解。 编者王安仁(1894—1955年),电白县马踏乡人(后迁居电城)。1924年毕业于广西陆地测量学校;1925至1926年在电城小学任教;1927年至1942年任广东测量局科员;1944年至1945年在电白实践中学莘陂分校任教; 1946至1947任电城测量所所长;1948至1949年于马踏乡中心小学任教。解放后,先后于县府生产建设科、农业建设科、水利科任科员、技术员,1955年病逝,终年61岁。 《村言集》、《村言续集》,2003年付梓,作者蔡兆荣。该书由中国城市经济杂志广东省记者工作站站长杨俊荣先生策划和出资印刷出版。全书辑进传统格律诗、词、曲136首,散文28篇。诗词以咏史之作较有广度和深度;讴歌善政与针砭时弊之作,激浊扬清,爱憎分明,语言尖锐深刻。也有不失谐趣之作品。散文有通讯、随笔、游记、民间传说等,有一定的可读性。 作者蔡兆荣(1941— ),电白县马踏镇长山村人,笔名“村言”“邨夫”,中学高级教师,现于马踏镇教育办公室工作。系岭南诗社社员、电白诗社理事兼副秘书长、茂名市教育作家协会理事。1997年,策划和编辑出版教学论文集《求索》;2000年,执笔创作《爱我电白》一书。该书以四字歌的形式,描述了电白的历史文化与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是一部较好的爱国爱乡的读物。该书由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马踏风采》,2002年付梓,由马踏镇政府、电白文联编,杨俊荣策划编辑,蔡兆荣主笔撰写,众乡贤捐资出版。该书集地理历史、人文风采、民情风俗、文学艺术、地方掌故、民间传说和历代诗人选一体,是一部地方风物志,有一定的思想性、知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