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有着划时代的表现的”.“诗歌脱离了四言的定型,而尽量的乐府化,即歌谣化。另一方面,把五言的形式奠定下来。这是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的共同倾向,也就是他们的共同功绩·因此象曹操的“古直悲凉”,曹王的“鄙直如偶语,“倒正是抒情化,民俗化过程的本色。”
建安文学的特点,就内容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和历史本质,也就是较为广阔而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动乱社会,唤醒人民的觉悟,追求美好的和平生活·语言形式;比汉乐府更富于文采,保持了民歌化、通俗化的特点·显得质朴爽朗·《诗品义疏》中说:·文采缤纷,不离间里歌谣之质,故其称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晴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就风格来说,情辞慷慨,格调刚健。就是后人竭力赞颂的“建安风骨”.“风骨”,风指思想感情,感染力。如风之物动;骨,指文采词章,即文章骨力.“建安风骨”上承先秦两汉雄文高论的流风余韵,下开唐代诗文蓬勃发展的宽广道路.《文心雕龙·风骨》中指出:“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建安诗人笔下,文风清丽,通脱、语约而意赅,不拘形式,洒脱利落,飘逸有致,不雕饰,不浮夸,很有气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