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泡粉是江西抚州传统的汉族小吃。具有久煮不糊、久炒不烂的特点。主要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大米、石磨磨米、布袋过滤压浆、揉粉成球团、锅内煮熟、石臼打烂、搓成长团放入铁制粉筒压榨,通过铁底板小孔压出粉丝、成形于塘锅中煮沸捞起、再放入冷水缸内冷却、最后捞起待用等多道工序,从外表看上去非常洁白细嫩,尤其是刚煮好以后从汤水中捞出来,感觉就像白玉一样。吃法有很多种,可做成炒粉、煮粉、泡粉、拌粉等,通常会采用熬制了四五个小时的大骨汤或鸭汤做为汤料,再加上一道抚州的特色辅助小菜:牛杂(或猪杂),味道极其鲜美。
抚州米粉来源于抚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抚州米粉传说起源于秦代,秦王嬴政为了统一中国,派五十万大军征南越,而后又派史禄率民工修灵渠沟通漓江和湘江,以解决运输问题。由于南越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秦军水土不服,粮食供应困难,大量士兵经常挨饿,生病。秦军伙夫根据北方合落面的制作方法,就用江西人填湖广时带过来的技术。精选早稻大米,去砂,浸泡四小时以上,放入大青石石磨里,磨成米浆。磨出的米浆十分细腻,再通过特殊手工技术蒸成薄薄的米粉皮,切细后,在开水里煮三到五分钟,加入汤底和炒码即成。这样制作的米粉久煮不烂,汤底配方更是保密,加了鸡、骨头和20余种药材,香气浓郁、味道格外鲜美,堪称一绝。传至宫廷深得秦王喜欢,同时也在漓江一代广为流传(也就是现今流传的‘桂林米粉“),因此“抚州米粉”和‘桂林米粉’可以说是同宗一脉,只是做法根据当地的口味和习俗做法不同罢了。
抚州米粉真正发展到鼎盛时期还是在清代和民国年间。早先的抚州淼和楼,太和粉店是鼎鼎有名的两家米粉店,当年这两家粉店生意异常“跑火”,到那里吃米粉的人天天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这是因为此时的抚州米粉已经经过历代师傅们千万次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榨粉经验技术日益完善,在原料加工等制作工艺上有了大大改进。增加了布袋过滤压浆、揉粉成球团、锅内煮熟、石臼打烂、搓成长团放入铁制粉筒压榨,通过铁底板小孔压出粉丝、成形于塘锅中煮沸捞起、再放入冷水缸内冷却、最后捞起待用等多道新工序,从外表看上去榨出的米粉更加洁白细嫩,尤其是刚煮好以后从汤水中捞出来,感觉就像白玉一样。 再在烹制和吃法上也更加讲究,经过抚州烹调师们多少年来的不断总结、切磋、探索、推陈出新,又博采各地之长,产生有很多种,可做成炒粉、煮粉、泡粉、拌粉等。再加上抚州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丰富的动植物、蔬莱、瓜果、佐料一应俱全,应有尽有,使其形成今天抚州人特有的一系列烹制方法。因此,抚州米粉所具有的地方优良品质是独一无二,是任何地方不可替代。 扬名四海香飘万里 据称,抚州米粉在得到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被带向国内外。在明清时期,抚州榨粉师傅们开始走南闯北,上京城,跑沪杭,奔两广,走四方,安家落户,将抚州米粉发扬光大,扬名四海。这些身怀榨粉技艺师傅们所到之处,都是就地取材加工米粉,保持着经济实惠,味美好吃,食用方便的特点,让各地无数男女老少和农村城市各阶层,以及中外顾客都能适应,深受喜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