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年例习俗是怎样的?

家乡区县: 广东省高州市

在茂名市的电白、高州、化州、茂南、茂港及近邻吴川等地的农村,至今仍沿袭着这种奇特的民间文化习俗——做“年例”。当地人把做“年例”看得比过年还重要。一直有“年例大过年”之说法。

年例彩车巡游喜欢分享

过了春节,茂名各地的年例就开始了,这是茂名乃至广东粤西南的独特习俗。

茂名做“年例 ”最早从正月初二开始,意即“年年有例,岁岁有歌”,以农历正月至三月最为集中热闹。村村鸣锣醒狮,炮仗声此起彼落,家家户户杀鸡杀鸭备好酒菜,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热闹非凡,处处洋溢喜庆欢乐气氛。农村人管这段时期叫“年例春”。

在茂名市的电白、高州、化州、茂南、茂港及近邻吴川等地的农村,至今仍沿袭着这种奇特的民间文化习俗——做“年例”。当地人把做“年例”看得比过年还重要。一直有“年例大过年”之说法。过年可以简单点,因为是家人团聚,做“年例”却不能马虎,因为是款待亲朋戚友、或领导或同事,或客户,简直是一次沟通、联络感情的好机会,怎么可以省着呢?于是乎家家户户必定大操大办,热热闹闹,既让亲戚朋友、同事、领导大吃大喝一餐,又给自己长脸。少则三五桌,大户人家则多达几十桌。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餐桌上的食物已越来越奢华,“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追溯“年例”的历史,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社”会以及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据了解,明、清朝时“年例”已记入当地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都比较盛行,到文革时期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从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有的地方还做2次,第二次被誉为翻秋“年例”。粤西的“年例”习俗,其渊源、文化与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冼太夫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

“年例”,它与传统的过年一样非常热闹、喜庆,不同的是当地人把它看着大于过年。做“年例”中的文化内涵深深镶嵌在当地百姓心底,流传至今,那就是冼太夫人文化。

“年例 ”一般有三天,头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第三天叫“年例尾”。从“起年例”到“年例尾”,贯穿始终的是大吃大喝和一连串的迷信活动。

  民以食为天。“年例”的那一天,家家都把杀好的鸡、鸭拿到广场或村门口摆出来一同展示,这种形式被称为“摆谯”,“摆谯”是“年例”那天的第一个项目。人们一早就在自家的“摆谯”位旁等候请来的“神像” ——冼太夫人塑像。敬拜时,在浓浓的炮竹烟雾弥漫中,在喜庆的八音锣鼓伴奏声中,不仅可以看到虔诚敬拜的人群里有老人、中年人,还有时尚的年轻人和小孩子们。一名道士穿着黑色长衫,戴着黑帽子,手里拿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利剑”,一路上口中念念有词,陪着菩萨共舞,场面非常滑稽壮观。据说,“摆谯”一来是比比谁家的鸡、鸭大,二来也有请冼太夫人回家与大家一起过年之意。

“年例”活动,“初时是骑马、射箭、比武,后来演绎为游神,演戏。”其中的“游神”就是把“神像”请出来,抬着在同一“社”的村道和城镇的大街上游行。游神队伍中,有扛着五色彩旗的小朋友,有穿着漂亮古装长裙打扮成的仕女、有边行走、边吹唢呐伴奏、敲打铜锣的民间艺人,还有道士相随。每到一家,家人便燃放那种短炮仗或烟花“迎神”表示敬意,不少捣蛋的村民还将烧着的鞭炮抛向“游神”队伍。曾听奶奶说过,抬神像的人有菩萨保佑是不会被炮仗伤着的,但我见他们个个还是跳起来左闪右避着,其状滑稽可笑。演戏,不仅有老年人最喜欢看的木偶戏,现在更多的是放电影、做大戏(即演粤剧),实力雄厚的社区还有彩车、飘色巡游。

主编发现,各地的“年例”“游神”的神像总是有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冼太夫人的雕塑造型。据乡里老人说,“年例”其实包含三层涵义:一是请冼太夫人沐浴、更衣。因为冼太夫人生前每逢节日都要出来巡视,体察民情,所以这一带的人们就习惯性地把她接回娘家与大家一齐吃饭做年例。吃饭时,来客无论认识与否,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越多越好,以表示有人缘,家业兴旺的意思。二是请冼太夫人出来巡游,看一看家乡人民的生活变化,感谢冼太夫人给自己带来的富裕。三是“游神”活动也是过去为抵御外来侵犯而显示自己村落势力强大而演化出来的一种形式。到了夜晚,家家户户的男丁还要举着火把沿着白天游神路径走一遍,号称为“游火把”。不少有钱人家还大放特放烟花,炫耀富有,给农村静谧的夜空带来瞬间绚烂,也为单调的农村生活添上多彩的一幕 。

依我看来,虽然“游神”的习俗是百姓敬仰、纪念冼太夫人和显示村落实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多少还是带上一种迷信色彩了。

  从史料记载,冼太夫人在粤西当地一带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年例”活动最初是由冼氏家族而兴起。史料中说:“冼太夫人的后裔按皇帝当年对冯氏家族祭祀和游神时的特许口喻,可以组织12支长号,每次可连续打12下铜锣,连续燃放12声响炮。尤其逢元宵节,冼太出游旧城时,随后队伍有几百米长,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气氛热闹,情绪激扬。”

  现在这种“年例”活动的起因,虽说已无百姓关心,也很少人去探究它的来历,但在固定的日子里,在新春农闲时,辛苦了一年的农民,通过这节日,用这样的方式,亲朋戚友、同事相互走访,共聚友情,热热闹闹欢乐几天,也不失为一种消遣放松、融洽亲情、友情的好活动之一。

人们一早就在自家的“摆谯”位旁等候请来的“神像” ——冼太夫人塑像。

余月霞(2015-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